日本生涯學習參訪心得-慢慢來比較快,打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20110317

慢慢來比較快,打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

圖/文:北門社區大學 謝美鈴

半年前,八月半酷暑高溫,夜晚新宿街頭37℃高溫讓一整天參訪河川社區營造的我們與熱鬧的東京夜生活一起暈頭轉向;半年後,有幸與日本再續前緣,這一次,天空飄起了雪…

埼玉縣的午餐時光,小雨變成了雪…

閱讀全文 “日本生涯學習參訪心得-慢慢來比較快,打造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20110317”

日本初體驗—河川見學之旅

圖文 / 謝美鈴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

這是人人口中熟悉的兒歌,多麼令人羨慕的居民環境,也是這趟日本河川見學之旅後,魂牽夢縈的感受。

    記得大學時期有個同學家住宜蘭蘇澳,他說從小到大,每到夏天便會呼朋引伴一起到武荖坑溪邊抓蝦玩水;我的外公老家在台南安平,常聽媽媽說,他們小的時候可以都從中正路的碼頭搭船到安平玩,後來運河漸漸淤積,無法行船,從此就成回憶。有同學來台南玩時,問我:你們這裡附近有溪可以玩水嗎?想了很久,好像只有水庫,但是水庫可以玩水嗎?那種可以踏著清涼溪水,坐在石頭上發呆的情景,真的要到深山裡才有了。

    這是我的日本旅遊初體驗,出發前,自己與家人朋友一直在討論,我的工作與河川的關係,而第一次去日本應該是想好好體驗文化的不同,每天那麼充實的見學行程,會不會有點可惜?我想,總是會有收穫,於是踏上了這趟旅程,也慶幸自己參與了。走過了東京、橫濱到靜岡,看到河川與居民生活緊密的連結著,政府、第三公部門與民眾的間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與配合,一點一滴建立起美好的環境。這次參訪的行程中,不斷地聽到專家學者們說起某某河川專案做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第一次親眼見識到的高規格堤防,未來還要繼續做四百年,這是一種態度,一種讓人對日本精神不由得的尊敬與佩服。
閱讀全文 “日本初體驗—河川見學之旅”

川人街日本的河川營造見學之旅—鶴見川流域

川人街日本的河川營造學會見學之旅—鶴見川流域視察

圖/文:謝美鈴

紀錄日期:2010.08.18 星期三
參訪地點:鶴見川源流區、鶴見川流域中心

■鶴見川—緩慢流動的河川

鶴見川源流處海拔117公尺,全長42.5公里,流域面積235平方公里,其中85%有人居住,約188萬人口,森林佔15%,期間有水田跟蔬菜的耕作區,是一條都市型的河川。

方案一:鶴見川源流廣場

今天大澤浩一老師帶領大家散步走源流路線,去看鶴見川源流的營造設施。流域中心每年元旦都會號召150名志工,參加二天一夜走源流路線,走至出港。

河川源流有湧泉,湧泉稱作谷戶,來源是雨水、地下水,有1700處谷戶流至鶴見川。在過去,源流區到處是農田,森林面積約有100公頃,一路上看到山丘上種了很多竹子,原本有生產竹炭的產業,現在已經沒有了,擔心過多的竹林會漸漸成災害,所以砍伐來抑制生長,砍伐下來的竹子會拿來作水土保持。

圖:今天的竹林樣貌

閱讀全文 “川人街日本的河川營造見學之旅—鶴見川流域”

2010.08.16多摩川河畔&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紀錄

文/圖:李翊瑄

        原本是要去奧多摩車站,因車程時間因素而改至東京市郊多摩川河畔的田園調布,這反而也讓我們看到城市水岸邊的另一面。

<丸子橋>

        來到連接東京都與神奈川縣的丸子橋邊,橋下多摩川河畔邊有些許居民悠閒在釣魚。不過看到垃圾就好像發現新大陸,原來日本也是會亂丟垃圾阿。

<丸子橋下>
<垃圾>
     

閱讀全文 “2010.08.16多摩川河畔&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紀錄”

日本川人街-河川營造見學之旅小感

文:李翊瑄/圖:社造學會陳憶潔

        相隔十個月,又再踏上東京的土地上,此行是因為一場川人街讀書會,而有了此次日本河川營造見學之旅。行程除了實地拜訪書中案例點外,也特別安排了與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及鶴見川流域中心的座談會,讓大家能多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是很難得的機會。

        上次到東京,幾乎是在地面上(道路)或是地面下(地鐵)走動,從沒想過原來有多條河流在東京街頭中流動,河川上座落著連結道路兩端交縱複雜的橋墩或鐵道。這是,在高速公路上看東京的第一印象,水環繞著東京。

        從東京近郊的田園調布丸子橋邊,意外發現到六鄉用水遺跡;利用處理過的污水營造出現今美麗的北澤川綠道;在隅田川遊河尋找超級提防;和River City 21高樓大廈成反比卻讓人感到驚喜的佃島小漁村;這些在市區的河川營造大多屬於景觀營造,而有關於居民參與部分可能只在施作細節討論才會出現(如:北澤川綠道),或是讓居民日後能更親近水的想法。

閱讀全文 “日本川人街-河川營造見學之旅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