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心得 -陳嘉雯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心得           文/陳嘉雯             圖/陳嘉雯、李翊瑄

      日劇裡,常看到河岸和居民的關係呈現緊密及親近。運動員在河邊練球、慢跑,小朋友在河堤寫生,情侶漫步在河岸邊…在日本,河水和人的關係是那麼親近。所以在第一次去日本旅行時,就將鴨川當作一個景點。果真,夏天的午後,許多人坐在鴨川岸上喝著啤酒、聊天。多希望我的家鄉也有這樣的景象-和河流親近。而這一次到日本,是真的去參觀日本的河川營造,實地探訪了我們在川人街讀書會中所看到的河川整治現況。

     這次拜訪了東京的田園調步的六鄉用水設施、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北澤川綠道、隅田川、River City 21th、佃島;新橫濱的鶴見川流域源流、鶴見川流域中心及靜岡縣三島市的源兵衛川等地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佃島及最後一站源兵衛川。

     佃島原是一個小島,在海埔新生地生成後與本島連結。多是關西大阪的漁民遷移的居民。
     在東京這個大城市,竟有一處小小的生活空間是可以非常悠閒的過生活。小朋友在停靠漁船的小港口上的橋釣魚,傍晚的時候有人散步、有人在公園內玩耍,還有一區車子禁入的區塊,以免干擾小孩玩遊戲。最高只有三樓高的建築物和飄著菜香味的小巷弄。相較旁邊的River City 21高樓住宅區,這個小地方親切許多,路過的歐吉桑還認真的為我們介紹地方特色景點。衝衝忙忙走過這個社區,看到了老舊的店鋪和樸實的生活空間。聯繫生活的河水,也是清澈的不得了。

閱讀全文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心得 -陳嘉雯”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北澤川綠道、隅田川、東京觀光船

川人街日本的河川營造學會見學之旅 2010.08.15~08.19    文/陳嘉雯

紀錄日期:2010.08.17 星期二
參訪地點:東京世田谷北澤川綠道、隅田川、東京觀光船

.東京世田谷北澤川綠道

        當天的第一站,東京世田谷北澤川綠道參訪。遊覽車從大馬路開向以住宅區為主的小道路中,不久車子在代沢せせらぎ公園對面停車場讓大家下車。公園內有草地、樹等綠色景觀,公園的旁邊還有一條流動著的乾淨小溪流,此溪流為北澤川。

        帶領大家解說導覽的為北澤公園管園管理事務所的真野義一郎先生及佐佐井先生。真野先生看到此川人街參訪團以女性居多時非常驚訝,因為在日本仍然有男尊女卑的觀念,因此團體的幹部主要仍以男性為主,他們認為如果這個社區是以女性參與居多,那這個地方一定經營的非常好。同時因為在世田谷出版刊物中有提及北澤川綠道的整治及居民全程參與社區改造的紀錄,因此有許多單位團體來參訪。

       世田谷區為一住宅密集區域,以前的小溪流因為道路需要已被覆蓋在柏油路底下。雖然有種植花草,但是居民期待的是可以有更多綠地以及水聲可以提供生活品質。政府環境署提出「親近水」計畫補助再配合地方自治會主動提案,北澤川沿岸的改造從一開始(西元1988年)就由居民一同參與討論交流意見。透過世界咖啡館的方式討論每一位參與的居民的真正想法。也因為經費有限,所以也共同討論如何分配這些經費的用處。經過16年,地方民眾共同的集思才能重新擁有現在的自然環境。

        就陸地表面所看到的小溪流(せせらぎ)為人工三面水泥的方式砌成水道,水道流的水是經過兩次污水處理的乾淨水,可以讓社區小朋友在水流中玩耍。小溪流下面另有一污水下水道,污水道中的水是從東京都廳流至世田谷下水道系統。於新宿污水淨化後再送至北澤川。公園中廁所所在的建築物地下層就是污水處理的場所。真野先生帶大家到建築物的地下室參觀處理汙水的機房。

        除了東京都廳送來的處理水道另有家庭污水道會送至代田處理。如果地方遇到大雨時已有足夠的水量,則東京都廳則會暫時停止送水至北澤川。東京都廳的水可自行循環也可送出至其他河川。

        面對河川流經過不同的行政區域,要如何整合每個地方想要的河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的居民想要直直的河流、有的想要彎曲的河流,也會遇到有的居民不願意售出要規劃為綠道的土地,因此這些都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規劃與整合最後再與建設公司做最後規劃想法。但是最困難的並不是和居民的溝通,反而因為必須施工的計畫會影響路面交通而遭到東京都政府的拒絕。

        目前,這個改造成功的北澤川綠道仍持續由社區居民一同參與河川維護的工作,這是在政府、地方自治團體及最重要的當地居民三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閱讀全文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北澤川綠道、隅田川、東京觀光船”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心得報告

文/柳秀慧

        此次的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主要座談對象為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鶴見川流域中心,因此見識到日本公部門(以上兩者皆具半官方色彩)及學術單位如何操作大型的環境計畫,如超級堤防的四百年思維,在在令人折服其規劃的遠見及用心,而計畫中不忘引入市民意見參與,共同思索維護家園環境之規劃,並讓相關之市民運動延續數十年不墜,均讓人驚嘆日本公部門之專業精進及市民運動之蓬勃。

        但在與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對談的過程中,卻隱約感受到日本技術官僚對其工程專業領導思維的自豪,同時不經令人開始思考其民間力量是否具有主體自發性,或只是偉大工程中的陪襯角色,在工程專業領域中,市民運動中的反對聲音是否還具有發言與運作的空間。深究此次參訪的一些成功案例的背後,不難發現公部門的主導力量,或許是兩國的社會經驗及文化不同使然,或是我們所選擇的參訪對象性質過於一致,故未看到”較不溫和”的市民運動。

        日本的社區營造較台灣提早約一、二十年,或許早期社造發展尚未成熟,故從北澤川綠道的營造過程中,會發現這是一個以人的想望為主軸的社區營造,而忽略了自然的主體,仍以改變自然為手段,企圖營造近似自然的環境,而非尊重舊有的自然環境生態,超級堤防的構想不也是這樣的思維。因為這樣的思維模式,現在看到的北澤川綠道是蓋在舊北澤川的上面,而河水是需要透過幫浦的傳送,才能讓北澤川綠道流水潺潺,人造的大自然是對於自然力量的折服還是人類對可控制自然的自豪?

        重新思索何謂社區營造,打造公民社會的途徑又是什麼?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靜岡縣三島市

文/柳秀慧

  
從湧泉之城到髒亂之源

    靜岡縣三島市人口約十一萬四千人,是擁有許多自然湧泉的城市,而這些湧泉的水源則是來自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相傳流經三島市市中心的源兵衛川是開鑿於奈良時代的農業灌溉水道,全長1.5km,其源頭是位於三島車站南出口約5分鐘路程的「樂壽園小濱池」,早期居民的生活與這條河流緊緊相繫,是小孩戲耍、婦女洗衣、傳統習俗「濱降」舉辦的地方。

    但到了1960年(昭和30年代)之後,日本開始經濟高度成長期,工廠作業對地下水的汲取,環境建設大量的混凝土覆蓋了土表導致雨水無法滲透,家庭廢水的排放等等,不僅讓源兵衛川水量減少,同時水質也急速惡化,原本與居民息息相關的河流,成了大家不願靠近的髒亂之地。

轉折點~整合工作(grand work)

    1992年9月三島市的八個市民團體以河流再生及活化水岸環境為目標成立了「整合工作三島執行委員會」,該會主要是受到英國grand work 的協力。整合工作(grand work)為1980年開始於英國時施之新社區營造政策,此政策一改以往由政府主導之社區營造,而委由連繫政府、居民、企業促成合夥關係的民間團體進行社區營造,導出居民與企業的構想及能量,以期能結合這些力量讓地方再生。

    而致力於「合夥(patnership)組織」為主體的社區活化及開發計畫,並非僅止於英國,還擴及歐盟,由國家或歐盟直接供給支援資金的計畫也正在擬定中,此計劃的國家或歐盟支援必須由「合夥(patnership)組織」提出申請,至於支援組織的評選則針對該「合夥(patnership)組織」的計畫進行審查及監督。

    整合工作(grand work)的機能為促成居民、企業、政府三方的合作,三島整合工作組織扮演仲介的角色,在擬定計畫前花2-3年的時間,與當地居民進行討論並安排課程或讀書會,讓居民了解相關議題,然後必定要求鄉代表會提供經費。如果地方居民未達成共識經費將無法提撥,由此可看出地方意識以及共識的達成受重視的程度。

    整合工作組織在地方上扮演以上所述之角色,並且結合政府與企業的力量,進行有別於行政主導之全新的社區營造運動。(「川人街~活用河川的社區營造」,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編著,文:吉村伸一,譯:李宜欣)

閱讀全文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靜岡縣三島市”

雲林喜願麵包參訪

喜願麵包的滋味                  文/陳嘉雯
 (參訪日期:99/03/14)

       第一次吃到喜願麵包,是在兩年前在嘉義的農村願景工作坊。那也是第一次認識喜願麵包。因為它的起源,讓眼前的麵包除了食物本身外,更具有其他價值。以及它另一個背景-小麥契作。

     喜願麵包的小麥契作是一種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的合作關係,不需要白紙黑字的簽章蓋印,施大哥親自與農友口頭約定小麥契作,合作的關係就此開始。這樣的約定下,要承擔較高風險的其實是農民,如果,合作單位沒有依約定收購小麥,農友的收成將會功虧一匱,可能會以低價銷售其他通路或是無法銷售。然而,電話聯絡後立刻親自登門拜訪的施大哥,就是憑著熱情與決心打動農友。

     這一天,我們實地參訪位在雲林莿桐的喜願麵包店。那是一個採光充足的烘焙空間與用餐環境。當天正是公休的星期天,烘焙工坊只有排列整齊乾淨的器具,沒有工作人員也沒有麵包香,同行的每位夥伴失望的看著空無一物的麵包架。不過,正因為公休,負責人施大哥也才能帶著我們參觀喜願麵包產出的現場。

    學理工出身的施大哥,將理工講究的精密分工、標準化流程運用在經營喜願麵包上。製作麵包的流程都有明確的分工設計,甚至將很多容易產生危險的小細節降到最低。像是將麵糰攪拌器的安全護欄改良設計為只要打開護欄,攪拌器會立刻停止運作,並增加焊接護安全護欄的數量,縮小護欄間的距離。以及每種麵粉桶蓋與桶子間用線相接,就可以避免蓋錯桶蓋,用錯麵粉的問題。還有為了增加工作效率及降低線路在地上產生安全問題,則將線路設計於天花板,並配合活動拉繩靈活運用電線。這樣清楚明瞭的工作環境,除了考慮到喜願工作者的安全問題、工作效率更可以讓每位來到喜願麵包的工作夥伴能夠很輕易的學習上手。這樣充滿人性化的工作空間,難怪可以做出令人懷念的麵包。

    為降低成本,從沒請過麵包師傅指導的喜願麵包,所有麵包都是施大哥自行研發出的獨特口感,同時,也注入台灣農民、有機小麥契作這些健康與關注環境的概念。聽施大哥分享的過程中,他強調,他沒有那麼偉大,經營喜願麵包不是在做公益,如果沒有銷售利潤,怎麼有辦法生存下去。理想,是需要現實面的支持。但是,另一方面,他的確是在為台灣的農業、環境與喜願麵包的工作夥伴開創一個新的契機。那部份,就是感性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