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鹽景探幽~導覽心得

文:學員鄭淑清    圖:北門社區大學



        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在2010年5月16日辦了一個「南瀛鹽景探幽」活動,簡介上寫要藉由實地踏勘,認識鹽田結構,體驗鹽田文化,而且行程中包括了台區、中寮、頂山、青鯤鯓、馬沙溝、中洲、井仔腳、舊埕到蚵寮等地的鹽場,等於涵蓋了整個北門區。說來慚愧,身為鹽分地帶的子民,但對本地的鹽田文化所知其實相當有限,從小感覺好像就是七股和北門有鹽田而已,哪會有那麼多鹽場可看?基於一份好奇,又見有鹽鄉文史工作室的專家許献平老師講解,便報名參加了。


    從早上8點半集合出發,到傍晚近6點結束,這一整天下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台灣有這麼一頁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鹽業歷史!很感謝許老師,從頭到尾、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把所有和鹽業相關的事物,從歷史背景、鹽田結構、作業工法、曬製程序、道具寮房、採集運輸、到鹽工、鹽警、鹽官的行政體系全都一五一十的做介紹和解說,我既佩服許老師的博學廣識,更敬重他的耐心和熱心。他說南瀛鹽景可介紹的點至少有200個,今天只能安排幾個景點,但是因為他介紹得太仔細了,連安排的景點都無法悉數跑完,實在是太遺憾了!

閱讀全文 “南瀛鹽景探幽~導覽心得”

農村現場學習~廣益虱目魚丸專賣店

文/ 黃湘怡

位於學甲鎮中正路的廣益魚丸店,至今已有57年歷史,現任的李老闆是第二代繼承人,關於廣益魚丸店有下面這一段歷史:

李老闆小時後,父親受雇於叔公開的魚丸店,李老闆的伯父是大老闆。當時唯一的交通工作是腳踏車,新鮮的魚要到新營去採買,為了要有新鮮的漁獲,李老闆父親總是在半夜十二點起床,先到後院水井打水,將店內水缸舀滿水後再騎著腳踏車到新營買魚,水缸的水是製作魚丸時需要用到的,當魚買回來後最好的部位就由附近一家有名的雙喜飯店買走做生魚片,魚頭、魚皮跟魚骨則常會有許多人排隊購買,賣完後就剩沒幾斤魚肉的部分可製作魚丸,當時一天大約只能製做二、三十斤的魚丸。


閱讀全文 “農村現場學習~廣益虱目魚丸專賣店”

做為2008青年訪孟加拉微貸組織行之業師


鄭秀娟2008.10

學習,從來不局限於教室內,也不應只是透過文字。因此,由兩本書而產生興趣、疑惑的一群關心農村發展的青年,經過多次的內部與聯合讀書會,決定要親炙孟加拉脫貧百萬人口的葛拉敏銀行(GB)組織,以五感及現地參訪來取得第一手資料,看是否能從GB藉由資本主義金融工具來達到社會改革目標的過程,為台灣具有社會運動精神的非營利組織的走向與組織運作找到不同的映證,或者,獲得更多的反省。

在多次的讀書會中,以及主動邀請GB的副總經理來台辦理論壇中,我們與農民、研究合作經濟組織的學者、銀行從業主管共同討論:GB透過微貸,為農村窮人脫貧的組織運作是否有台灣可學之處。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從業人員指出,台灣銀行業提供更多更多元的金融產品,但失去了銀行員為顧客經濟發展服務的專業倫理,所以,GB值得台灣銀行界學習的是為窮人服務的組織精神。而學者則指出,台灣的合作社制度可以提供GB的服務與社會企業目的。而GB這樣一個為窮人脫貧而服務的組織,能夠發展成如此規模,為農村提供數萬青年人力,並且像會跳舞的大象般能經歷內部重大變革,這些面貌與成就則魅惑著我,讓我渴望了解更多,並且希望透過了解而對我在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工作有所助益。

這趟參訪之行的旅費對台灣農村青年而言是高價的,但正因為已進行多次讀書會的探討,幾個組織都願意投入時間及經費訪孟;至少,身為組織的領導幹部,我希望能 為青年工作者提供這趟參訪機會。而訪孟之行的規劃者,曾育慧和及夫婿康穆吉先生,在實際參與我們的讀書會與論壇之後,深入了解我們這群青年的參訪目的不在 學術研究,也不在複製微貸計畫,而在社會運動精神如何在非營利或營利組織工作中被延續與實踐,所以為我們在GB之外,特別安排到孟加拉建國後第一個非營利組織GK參訪,讓我們透過兩個組織的比較而獲得更多想法。(關於GB與GK兩個組織的觀察與比較,可以參考參訪記錄及檢討記錄。)
閱讀全文 “做為2008青年訪孟加拉微貸組織行之業師”

孟加拉行後感-原來不是所有的權利都是「理所當然」的

 
原來不是所有的權利都是「理所當然」的
—孟加拉行後感—
◎文/柯宣竹


孟加拉,Bangladesh,記憶中它只出現過在高中地理課本上,一個讓我覺得陌生到不行的國家,而她也從來沒在我的「出國旅行」名單之列。因為一本書,讓我很想到這「很窮」的國家去看一看。

五月底,在北門社大舉行《窮人的銀行家》讀書會,有人為尤努斯教授打造無貧世界、一步一腳印的精神所感動、有人好奇葛拉敏銀行如何訓練員工進入鄉村與窮人一起解決貧窮問題、有人想了解婦女被培力的過程……,而我,其實想得很簡單,除了想見識這個陌生國度不同文化之外,我想實地去看看這個國家究竟有多窮。

書中提到,孟加拉喬布拉村42戶人家因為沒有27美元,陷在貧窮的泥淖中無法翻身。27美元折算下來,不到台幣一仟元,平常買件衣服、三五好友吃一頓飯…,花費可能就超過這些錢。「孟加拉有80%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下」,這樣的數據及書上描述的狀況對生長在還算富裕的台灣的我來說,根本無法想像也有點難以置信,所以我想實地去走走,去看看這所謂的「未開發國家」究竟如何。我想這些人一定是太窮、太苦了,也許就像台灣話形容的那樣:「窮得快被鬼抓走了」,才能激發出強烈的脫貧意志;只要有一丁點機會,他們就不會輕易放過!
閱讀全文 “孟加拉行後感-原來不是所有的權利都是「理所當然」的”

GK參訪記錄


參訪主題:Gonoshasthaya  Kendra
參訪時間:2008年9月25日
參訪地點:Savar
參訪紀錄:張瓊齡

參訪GK紀要:
Let’s go to the village to build the village.
「為了打造鄉村,讓我們走入鄉村吧!」這句話是GK的slogan。

9月25日是齋戒月結束前最後一個星期四(相當於伊斯蘭教徒的週末),我們在這一天參訪了GK(Gonoshasthaya  Kendra,意即:人民健康中心)。

GK原本在獨立戰爭結束後,想繼續延續野戰醫院的角色,繼續治療為數眾多因戰爭受傷的自由鬥士,但戰後成立的新政府官員,並不希望「孟加拉野戰醫院」這樣的印象繼續延續,尤其在醫院前頭掛上「孟加拉」,很容易讓人以為是官辦的機構。GK的創辦者決定延續原初照顧窮人健康的使命,當時的總理也就是孟加拉的國父,讓醫院照顧的患者提出三個名字,最後經由與GK工作人員的討論,把Gonoshasthaya  Kendra的名字定案了下來。

GK的總部位於Savar,1972年4月剛開辦時,幾頂軍用帳棚就是整個院區,如今整個園區裡頭有醫院、藥廠、木工廠、鐵工廠(及展售處)、印刷廠、醫學院、縫紉部(及展售處)、食堂、小福利社、管理委員會(有當地民意代表參與,凡醫院發生病人死亡案例,管委會則針對造成病患死亡的各項因素提出探討。) 這個園區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來自於某大家族的捐贈。

在園區的另一處入口,有一座專為2000年The People’s Health Assembly舉辦的會堂,是GK為這次國際大會專門蓋的,裡頭擁有可容納1000-2000人聚集的大會堂,以及可供300人住宿的宿舍。這個地方也是鄰近地區遭逢天災時,GK的救援物資集中處。為因應糧食及物價不斷上漲,GK在幾個月前即針對員工平價提供米、油、馬玲薯、豆仁等四種最基本的民生物資,我們參訪時,正好也看到工作人員在分裝這些物資。在這個園區裡頭,也有GK所建設的小學校園,據了解,GK在孟加拉建立了250所小學。
閱讀全文 “GK參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