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2008青年訪孟加拉微貸組織行之業師


鄭秀娟2008.10

學習,從來不局限於教室內,也不應只是透過文字。因此,由兩本書而產生興趣、疑惑的一群關心農村發展的青年,經過多次的內部與聯合讀書會,決定要親炙孟加拉脫貧百萬人口的葛拉敏銀行(GB)組織,以五感及現地參訪來取得第一手資料,看是否能從GB藉由資本主義金融工具來達到社會改革目標的過程,為台灣具有社會運動精神的非營利組織的走向與組織運作找到不同的映證,或者,獲得更多的反省。

在多次的讀書會中,以及主動邀請GB的副總經理來台辦理論壇中,我們與農民、研究合作經濟組織的學者、銀行從業主管共同討論:GB透過微貸,為農村窮人脫貧的組織運作是否有台灣可學之處。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從業人員指出,台灣銀行業提供更多更多元的金融產品,但失去了銀行員為顧客經濟發展服務的專業倫理,所以,GB值得台灣銀行界學習的是為窮人服務的組織精神。而學者則指出,台灣的合作社制度可以提供GB的服務與社會企業目的。而GB這樣一個為窮人脫貧而服務的組織,能夠發展成如此規模,為農村提供數萬青年人力,並且像會跳舞的大象般能經歷內部重大變革,這些面貌與成就則魅惑著我,讓我渴望了解更多,並且希望透過了解而對我在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工作有所助益。

這趟參訪之行的旅費對台灣農村青年而言是高價的,但正因為已進行多次讀書會的探討,幾個組織都願意投入時間及經費訪孟;至少,身為組織的領導幹部,我希望能 為青年工作者提供這趟參訪機會。而訪孟之行的規劃者,曾育慧和及夫婿康穆吉先生,在實際參與我們的讀書會與論壇之後,深入了解我們這群青年的參訪目的不在 學術研究,也不在複製微貸計畫,而在社會運動精神如何在非營利或營利組織工作中被延續與實踐,所以為我們在GB之外,特別安排到孟加拉建國後第一個非營利組織GK參訪,讓我們透過兩個組織的比較而獲得更多想法。(關於GB與GK兩個組織的觀察與比較,可以參考參訪記錄及檢討記錄。)

由 於有一年多的積極準備,與一般國際會議參訪行程的青年代表相較,這群青年團員是多了點準備,也多了點自信;也因為有了在台灣辦理論壇的交流,加上整個參訪 行程是自訂並且經過行前說明,這次的參訪不僅可以事先安排分工紀錄,每日的檢討會議的效益也較明確。這些紀錄將提供對孟加拉不同微貸組織的目標、路線、組 織規模、組織運作、社區關係、社會影響力的研究文本。

在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經驗中,現地見學、做中學向來是最好的模式。除了組織自行培訓,在這幾年,南部社區大學和環保組織也開始合作,進行組織人才共同培訓計 畫,例如,派員相互見習兩周到一個月,共同舉辦工作人員專案心得發表會等,這些都能提供組織經驗兩年以上的青年不同的組織文化與議題刺激,並且能讓青年學 習以專案任務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日常工作,有脈絡地從任務目標至個人工作累積建立個人工作專業。

而 國際參訪可以提供不同國族間的文化刺激,根據筆者個人十多年來的國際參訪或交流經驗,藉由身歷其地,由五感直接接收到與個人在台灣的定位不同的、矛盾的、 衝突的訊息,這樣的過程,往往能促使參訪青年反省到自身的社會觀點、國家觀點,甚至更深入到足以引發對自身生命意義的省思。但是,反省多年來的國際經驗, 我和另一位經驗更豐富的業師張瓊齡都深覺,準備越多,收穫越多,準備夠充份,才有像旅行般擁有留白的餘裕,才能激發更深刻的省思。

所以,我們要求所有參與訪孟行程的青年必須參與數次的讀書會,而且在讀書會的籌備過程中就必須參與分工,以建立彼此的分工合作默契,也為在孟加拉的參訪分工做預習。

有趣的是,雖然有一年多對GB的共同討論基礎,但訪孟青年及其代表組織對訪孟的目的都各不相同。但在訪孟的十日行程中,透過密集的討論,團員們團體動力出共同的問題意識,但同時透過不同人對問題的理解方法及資料詮釋觀點,而獲得更多學習的刺激。

雖然我們在孟加拉這一回教國家的齋戒月到訪,食物的貧乏、交通的混亂、噪音與冷氣過強等等外在因素加上行程的勞頓,讓此行包含領隊九人中有八人都感冒了,還 有一人細菌感染而腹潟難止,回台灣一周後才逐漸大癒,但是,就行程目的而言,以及就我個人對青年團員成長的期望目標而言,2008年訪孟是難得、值得沈澱而且令我回味不已的經驗。未來這些青年團員在其農村發展組織、在台灣或甚至在國際舞台上將如何展現?路還很長,而且顯然並不平順,但我拭目以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