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川人街-河川營造見學之旅小感

文:李翊瑄/圖:社造學會陳憶潔

        相隔十個月,又再踏上東京的土地上,此行是因為一場川人街讀書會,而有了此次日本河川營造見學之旅。行程除了實地拜訪書中案例點外,也特別安排了與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及鶴見川流域中心的座談會,讓大家能多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是很難得的機會。

        上次到東京,幾乎是在地面上(道路)或是地面下(地鐵)走動,從沒想過原來有多條河流在東京街頭中流動,河川上座落著連結道路兩端交縱複雜的橋墩或鐵道。這是,在高速公路上看東京的第一印象,水環繞著東京。

        從東京近郊的田園調布丸子橋邊,意外發現到六鄉用水遺跡;利用處理過的污水營造出現今美麗的北澤川綠道;在隅田川遊河尋找超級提防;和River City 21高樓大廈成反比卻讓人感到驚喜的佃島小漁村;這些在市區的河川營造大多屬於景觀營造,而有關於居民參與部分可能只在施作細節討論才會出現(如:北澤川綠道),或是讓居民日後能更親近水的想法。


        後兩天則遠離東京這大悶爐來到橫濱實地踏查鶴見川流域及靜岡三島的源兵衛川,實際用身體感官這兩個地區的河川營造,遠比在東京匆忙瞥過來的更讓人印象深刻。

        不論是在座談會上的討論或是實地參訪簡短解說中,都讓我感受到日本政府的高度主導。兩場座談會的主角: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及鶴見川流域中心,皆是由政府出資所成立的,不僅是NGO也有些政府色彩,這和台灣NGO有所不同。當政府規劃完整帶有遠見的計畫後,便開始與居民討論其計畫內容。而在台灣整體環境規劃,有時缺少了長遠的規劃;亦或是會遭受到所謂的民主而反對。

        而在最後一天的靜岡三島的源兵衛川營造案例中,看到三島各個團體對自家環境的努力。從原本一個人的心願,經過幾年醞釀,轉成八個團體組織而成的整合協會,再經過多年營造,擴展為二十個團體,也把政府及企業一起拉進來。很可惜的是,這天無法有太多時間和三島整合協會問起在整合過程中是否有遇到困難。或許,這會是下一次川人街見學之旅的開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