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鹽景探幽~導覽心得

文:學員鄭淑清    圖:北門社區大學



        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在2010年5月16日辦了一個「南瀛鹽景探幽」活動,簡介上寫要藉由實地踏勘,認識鹽田結構,體驗鹽田文化,而且行程中包括了台區、中寮、頂山、青鯤鯓、馬沙溝、中洲、井仔腳、舊埕到蚵寮等地的鹽場,等於涵蓋了整個北門區。說來慚愧,身為鹽分地帶的子民,但對本地的鹽田文化所知其實相當有限,從小感覺好像就是七股和北門有鹽田而已,哪會有那麼多鹽場可看?基於一份好奇,又見有鹽鄉文史工作室的專家許献平老師講解,便報名參加了。


    從早上8點半集合出發,到傍晚近6點結束,這一整天下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台灣有這麼一頁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鹽業歷史!很感謝許老師,從頭到尾、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把所有和鹽業相關的事物,從歷史背景、鹽田結構、作業工法、曬製程序、道具寮房、採集運輸、到鹽工、鹽警、鹽官的行政體系全都一五一十的做介紹和解說,我既佩服許老師的博學廣識,更敬重他的耐心和熱心。他說南瀛鹽景可介紹的點至少有200個,今天只能安排幾個景點,但是因為他介紹得太仔細了,連安排的景點都無法悉數跑完,實在是太遺憾了!

閱讀全文 “南瀛鹽景探幽~導覽心得”

2010.5.12護沙監測

圖文:柳秀慧

時間:2010年5月12日 上午10:30
天氣:晴天
氣溫:31度C
風向:西北
潮汐:0.617m

沙丘高度:(單位公分)
1-1:102       8-1:178.5
1-2:71         8-2:176
3-1:80         原5:74
3-2:150       原6:164
5-1:65         縣1:123
5-2:91         縣2:134
7-1:140



夏日已近,氣候炎熱,大夥頂著炙熱的艷陽開始沙洲的測量工作,熱衷海釣的歐吉桑不在乎大太陽亦開始準備起釣魚工具了。 

退潮時,海中消波塊與沙灘連結的沙地裸露出來,呈現一個又一個的半圓弧形。











 
人在海邊的活動製造了許多垃圾,這些東西丟棄容易但難以處理,人在大自然中更應該審慎自己的行為。

  
 

夏日的沙洲雖然酷熱難耐,但植物仍展現強勁的生命力,欣欣向榮的生長著,期待七股護沙志工隊也能像這些植物一樣,不畏懼惡劣環境,持續成長。  



綿延的沙洲呈現一個一個新月型沙丘,風走過的路,留下美麗的足跡,邀請大家,為了保護這個美麗的地方,一起來加入七股護沙志工隊吧!

七股海岸與我

/許佳琪

他們的七股潟湖


內海是我們小時後的家

    我認識一位在七股土生土長的解說員大姐,在他的解說中,我曾聽他如此敘述他的七股潟湖:「內海是我們小時後的家,以前交通不方便,我爸媽帶我們住在網仔寮上,我們兄弟姐妹就在這一片海中度過我們的童年,以前在這沙洲上住了好幾戶人家,沙洲上還有淡水可以挖,生活起來還算方便;以前網仔寮的寬度有好幾公里那麼的寬,但是如今…….」這是在距今67年前聽到的說法,我才知道原來過去的網仔寮沙洲是很寬敞的,甚至還有人在沙洲上生活呢!

心繫這一片內海

    家旺伯是一位已逝的長者,我會在七股落地生根他對我的影響很大,家旺伯為了七股的這片海,賠上了女兒及自己的健康,是我相當佩服的長者,在他還在的時候,他會在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的茶桌上,與所有來訪者聊天,跟同村的友人聊聊七股的兩三事,與外來的人們談過去與未來要如何保存七股這片海,跟我則聊如何推廣七股這片海,並聊聊他與友人所發現的七股潟湖的問題;那時的家旺伯健康已不如前了,所有與海相關的問題都是詢問友人得知的,可見他多麼的心繫這一片內海。
    當時的我還未定居在七股,總是來來去去,有時颱風過後還到七股潟湖,會發現沙洲有些較大的變化,那時我都會與家旺伯討論原因,當時的我還以這是自然現象,直到2003年間,家旺伯開始告訴我,七股潟湖的北邊~青山港汕沙洲越來越小了,似乎有流失的問題,那時他已經透過各種管道向台南縣府表達這樣的危機問題,但或許是這些人沒有生活在七股,所以不能體會這樣的嚴重性(其實那時連我都還沒有完全感受到危機),更或許是大家都將它視為自然現象,覺得無需干預自然的演替吧!

海不是我們的
    第一次帶阿邊仔去施作護沙工作現場大約是在2007年的9月吧!當時站在堤岸看這潟湖南端的沙灘,她一直發出了嘆息的聲音:「哀叹!怎麼會變成這樣?沙都快不見了!怎麼會這樣?」阿邊仔開始細說著他以前所看到的潟湖。阿邊仔是我到七股開民宿後所認識的老人家,也是一位標準的七股人,生在七股也嫁給七股人,在他印象中的七股沙灘是相當遼闊的,沙子也比現在多很多,為什麼會選在那時帶他去海邊?是因為北門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即將於9月底舉辦第一次的工作假期,而阿邊仔即將是我們的講師。
    在這次四天三夜的活動中,阿邊仔以講師的姿態為志工講解如何編籬護沙,期間有華視新聞雜誌記者跟拍,後來電視播出後,我覺得這位可愛的阿邊婆說出的一句屬於她自己的至理名言,當記者問她說:「這樣的工程可以維持多久的效果?」阿邊婆相當直率的回答記者說:「海啊!不是咱們的!我不知道效果可以維持多久!說不定一個颱風就讓它割(台語)走了」每當我們在播放這一段影片時,大家都會哈哈大笑,但說真的在大笑過後,我總是會有一些心酸,因為這是一個事實。

七股護沙的行動與反思



文:蔡文凱

護沙活動緣起

護沙大致是從2007年開始,七股最早的護沙活動起源於縣政府和七股潟湖附近社區合作的一項活動,早在這項活動之前,縣政府已經開始投入經費整治北門鄉王爺港汕沙洲和七股青山港汕沙洲,附近社區的漁民也是見到沙洲破損嚴重才響應2007年初的護沙活動,後續,縣政府繼續進行工程式的護沙工作,而居民呢?大部分的人則是認為這是國家政府事情,交給國家政府處理就可以。偶爾,社區有經費則是會動員社區人員發動淨灘、植生護沙的活動。社區對於護沙的想像就是如此,對於自己為何要參與護沙的工作不見得很清楚。因此建立一套說法,陳述護沙的重要性與意義,爭取更多人對護沙的認同與參與,變成一件重要的事。

編籬護沙的作法並不是什麼新技術,最早編籬的功用並不在於護沙,而是防風,用的材質也不限於竹枝,只要是可以防風的材質都有人使用,包含茅草、稻草、竹片甚至塑膠黑網、塑膠帆布等。也不知道何時這些工法改用來攔截沙子,七股頂頭額沙洲最早出現護沙欄就是塑膠黑網。黑網的效用很快,但是支撐不了多久就毀壞了,原因在於使用者不瞭解沙子的特性,認為用網子把沙子快速攔截下來就算成功了,卻不知道沙子的累積的重量成了壓壞護沙欄的原因,因此積沙越快,沙欄壞的也越快。2007初的活動改用當地漁民的作法,竹子和竹枝搭配組合出現,這也是我們現在護沙工法的原型。經過試驗,證明這樣的方法確實有些效果,2007下半年北門社大決定以護沙為號召舉辦『護沙生態工作假期』。
閱讀全文 “七股護沙的行動與反思”

北門社區大學面對七股海岸變遷之學習行動

文/柳秀慧暨北門社區大學工作團隊  2010.02.22

前言
    若只單純論述「海岸監測與保護志工工作坊」此一門課程,那麼將只能看到一門具有公共參與性的課程,但社區大學精采之處,不應僅止於公共參與,而是面對在地議題時,社大人所展現出的創造力與行動力,以及各種的可能性。社大人對課程、對辦學、對…的多元想像,造就了今日台灣社區大學百花齊放、各家爭鳴的蓬勃發展。因此在反思教學實踐工作坊中,北門社大提出的不是一門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學習行動,我們將論述此一行動過程中北門社大對學習的想像,實踐的過程與行動後的反思。
    本文第一篇「北門社區大學面對七股海岸變遷之學習行動」由北門社大主任柳秀慧執筆,以社大行政組織之觀點闡述。第二篇「七股護沙的行動與反思」由蔡文凱撰寫,以身兼社大工作人員、學習者、在地居民、活動講師之多重身份,闡述其如何觀看此一學習行動。第三篇「七股海岸與我」由許佳琪撰寫,該文作者為七股民宿主人,因七股海岸變遷議題成為北門社大重要之工作夥伴,文章中作者不僅介紹在地社區居民對此議題之參與及想法,同時對自身由外地人轉變為在地人的過程多有著墨,文中深深流露其對七股之熱愛。
閱讀全文 “北門社區大學面對七股海岸變遷之學習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