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佳琪
我認識一位在七股土生土長的解說員大姐,在他的解說中,我曾聽他如此敘述他的七股潟湖:「內海是我們小時後的家,以前交通不方便,我爸媽帶我們住在網仔寮上,我們兄弟姐妹就在這一片海中度過我們的童年,以前在這沙洲上住了好幾戶人家,沙洲上還有淡水可以挖,生活起來還算方便;以前網仔寮的寬度有好幾公里那麼的寬,但是如今…….」這是在距今6、7年前聽到的說法,我才知道原來過去的網仔寮沙洲是很寬敞的,甚至還有人在沙洲上生活呢!
家旺伯是一位已逝的長者,我會在七股落地生根他對我的影響很大,家旺伯為了七股的這片海,賠上了女兒及自己的健康,是我相當佩服的長者,在他還在的時候,他會在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的茶桌上,與所有來訪者聊天,跟同村的友人聊聊七股的兩三事,與外來的人們談過去與未來要如何保存七股這片海,跟我則聊如何推廣七股這片海,並聊聊他與友人所發現的七股潟湖的問題;那時的家旺伯健康已不如前了,所有與海相關的問題都是詢問友人得知的,可見他多麼的心繫這一片內海。
當時的我還未定居在七股,總是來來去去,有時颱風過後還到七股潟湖,會發現沙洲有些較大的變化,那時我都會與家旺伯討論原因,當時的我還以這是自然現象,直到2003年間,家旺伯開始告訴我,七股潟湖的北邊~青山港汕沙洲越來越小了,似乎有流失的問題,那時他已經透過各種管道向台南縣府表達這樣的危機問題,但或許是這些人沒有生活在七股,所以不能體會這樣的嚴重性(其實那時連我都還沒有完全感受到危機),更或許是大家都將它視為自然現象,覺得無需干預自然的演替吧!
海不是我們的
第一次帶阿邊仔去施作護沙工作現場大約是在2007年的9月吧!當時站在堤岸看這潟湖南端的沙灘,她一直發出了嘆息的聲音:「哀叹!怎麼會變成這樣?沙都快不見了!怎麼會這樣?」阿邊仔開始細說著他以前所看到的潟湖。阿邊仔是我到七股開民宿後所認識的老人家,也是一位標準的七股人,生在七股也嫁給七股人,在他印象中的七股沙灘是相當遼闊的,沙子也比現在多很多,為什麼會選在那時帶他去海邊?是因為北門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即將於9月底舉辦第一次的工作假期,而阿邊仔即將是我們的講師。
在這次四天三夜的活動中,阿邊仔以講師的姿態為志工講解如何編籬護沙,期間有華視新聞雜誌記者跟拍,後來電視播出後,我覺得這位可愛的阿邊婆說出的一句屬於她自己的至理名言,當記者問她說:「這樣的工程可以維持多久的效果?」阿邊婆相當直率的回答記者說:「海啊!不是咱們的!我不知道效果可以維持多久!說不定一個颱風就讓它割(台語)走了」每當我們在播放這一段影片時,大家都會哈哈大笑,但說真的在大笑過後,我總是會有一些心酸,因為這是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