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99年夏季教與學分享會

             ~豐富生命的學習旅程

         北門社區大學從成立至今已邁入第六年,在這過程中,不僅北門社大的工作團隊隨之學習並成長,同時我們亦看見老師與學員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所散發出的能量及對其個人生命內涵的轉變,因此我們邀請到幾位長期在北門社大教學與學習的師生,與大家一起分享他們在教與學的歷程中,如何看見並面對個人內在生命的轉變。每位發表人的教與學歷程就如同一場美妙的旅程,誠摯的邀請各位親愛的社大師生們,讓我們一起來經歷這一趟景色豐富變化萬千的美麗風光。

 時間:2009年8月21日(星期六)早上9:30-12:30

地點:北門社區大學/佳里國中蕭壠大樓四樓會議室

議程表
時間                      議程/來賓

9:20-09:30      報到
9:30-09:40      來賓介紹 主持人:柳秀慧/北門社大主任
9:40-10:40      教師分享 報告人:
                             徐淑容/高雄旗美社大說說唱唱閩南語講師(20min)
                             邱英洋/北門社大義大利美食料理講師(20min)
                             邱美美/北門社大日本文化與生活日語講師(20min)
10:40-11:00   回應與分享 回應人:
                             何青蓉/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20min)
11:00-11:15   茶憩時間
11:15-12:00   學員分享 報告人:
                             黃雅琪/北門社大義大利美食料理學員(15min)
                             吳勝元/北門社大義大利美食料理學員(15min)
                             許秀英/北門社大有機農作社社長(15min)
12:00-12:20   回應與分享 回應人:
                             何青蓉/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
12:30-13:30   用餐

2010.07.05台北大學地政服務系護沙監測心得

圖文:臺北大學地政服務系_蔡承勳

時間:2010年7月5日 下午16:00

天氣:晴天

氣溫:34度C

風向:西南西

潮汐:將軍滿潮時間16:45,0.427m

沙丘高度::(單位公分)
1-1:69              8-1:176.5
1-2:100            8-2:139
3-1:121            原5:71
3-2:92              原6:176
5-1:74              縣1:129.5
5-2:51              縣2:115.5
7-1:111

        炙熱的七股,一行人頂著豔陽,手拿皮尺、記錄表,記錄著七股當地環境的變遷、記錄著一項人們對這塊重要的土地所進行的努力-護沙。
 
        這次是我第一次護沙,對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原來護沙還能分成那麼多種不同的型式,不只是我原本想的撿拾廢棄物。頂著高溫,聽說每次活動常常會有人中暑,大家便懷著謹慎的心執行這次的任務,我們照著表格上所要的點一個一個量,比起別組我們算起來還算輕鬆,很快的就完成了我們這次的任務,接下來我們和海廢組集合,看著一袋袋的垃圾不禁感到傷感,人們虧欠這塊土地實在太多了,大家也能夠藉由這次活動中培養對環境負責任的心,無疑是種正面的幫助。我想,透過木椿高度的測定,雖然只是眾多數據中的其中一筆,但是唯有一次次的監測,才能達到實質的效果,很高興我有機會能參予到這個部分,如果下次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參加。

大家七手八腳、全神貫注在監測
測量完高度後登記在表格上

2010.06.19護沙監測

圖文:陳嘉雯

時間:2010年6月19日 上午10:30

天氣:晴天

氣溫:36度C

風向:西南西

潮汐:將軍乾潮時間9:35,-32.3CM

沙丘高度::(單位公分)
1-1:105            8-1:177
1-2:79.5           8-2:140
3-1:94              原5:75.5
3-2:124.7         原6:167
5-1:52              縣1:137.8
5-2:91              縣2:121.4
7-1:138

        今天護沙監測加入新成員,有台南縣青年志工協會充滿活力
的11位高中志工以及長榮大學翻譯系的9位師生一起參與北門
社大每月的例行護沙監測紀錄。

        青年志工是第二次參與北門社大的護沙相關活動,去年7月北
門社大與7-11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百人護沙活動,有將
近50位的高中青年志工同學一起來參加。這次又有青年志工一
起參與,海岸護沙監測加入青年熱血的活力,是社大在持續護
沙監測所樂見的。

另外,因為長榮大學翻譯系將和七股壯遊點合作協助翻譯國際
青年旅行的活動,因此也藉由這次護沙監測了解七股壯遊的活
動現場狀況及內容。

 

         因為有充足的人力,這次的監測分為護沙監測
組及海岸廢棄物組及GPS定位組,各組都有社大工作
人員分別帶領同學們進行。

雖然當天天氣非常炎熱,沙洲的溫度高達36度,但
是工作的困難度不高,所以每位同學都可以在聽完
解說後開始動手護沙工作,也很快的都將分配的工
作完成。其中GPS組因為要定位竹樁位置,需要往
沙洲的北邊監測定位,相對付出更多體力和時間,
辛苦許多。

為了要減少海浪對沿岸衝擊所堆積的消波塊也讓海岸線開始呈
現連續的圓弧狀的型態,不是以前所看到的平直海岸線。

新文化頭殼講座 城鄉再造 ~想到水果、想到台灣,想到鄉村,想到台南

呂家華2010/6/7



        6月3日,星期四的夜晚,台南誠品外頭飄著小雨,四十多位的老朋友、新朋友,一起與當過台南縣副縣長的曾旭正老師、莉莉水果店的李文雄老闆、曾擔任自由時報藝文記者的孫嘉穗老師、擔任過中央及地方都計委員的林峰田老師,以及成大研發長黃吉田老師,在這週的「新文化頭殼」講座,從不同的角度,逗陣來參詳參詳「城鄉再造」這個主題!討論農村經營、農特產,以及都會和農村的地景藝術。
        不久的未來,縣市合併後,這些議題都是大台南的挑戰,也是轉機!且聽五位講師從空間的想像、政策的制度、文化與教育,以及不同的媒介或載體,來一一分享他們頭殼裡的東西!


水果當媒介,同時品嘗大台南的農村地景


        李文雄老闆一開場,就開心的告訴大家,他花了五年時間,統計出台南縣市是全台出產水果最多的地方,也告訴我們這當中的地理空間因素。 並娓娓道來,他經營莉莉水果店後,最大的願景,就是當人們看到、吃到水果,就想到台灣、想到台南。如同,台南縣出產的哈密瓜,和台南市出產的西瓜,都有它們和這塊土地的關係,無論是栽種的方式、評比的活動,或是整個產銷制度的變化。李老闆也不忘提醒我們,這都是農民經過幾世代流傳下來的經驗知識,以及不斷改良的努力與投入,才能使台灣變成現在的水果王國。
        但,李老闆還有一個夢,期待台灣有一個農業的貿易園區,希望在縣市合併行後,這個農業的貿易園區可以坐落在林森路上的農業改良場,提供台灣各地農特產進駐,供應台灣各地的農特產給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


以文學地圖的概念,想像城市和鄉村的關係


        城鄉的發展,空間的想像,其實可以很有趣!就像孫嘉穗老師告訴我們,彼得兔的作者,林徳斯霍,她的創作和莊園,在英國湖區不僅只於是個導覽可參觀的文學作品或場所,或是從了解她的生活起居和方式,思考整個環境如何影響她的創作,更重要的是看到她的作品如何回過頭影響英國湖區的地景。這不僅是文學在當地的一種保留過程,同時也是透過這文學作品,重新創造與詮釋在地的景色與地貌。這樣以文學串起一個城鄉的想像,孫老師也再舉了另一個英國的例子,莎士比亞的故居所在地,史特拉福。
        史特拉福的每一個地方,都透過每一張地圖,重新想像,在地和每一個人與莎士比亞的關係在哪裡,如何讓莎士比亞和他的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走進小鎮的生活,讓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看到歷史流下來的內涵,當然這背後也需要國家文化政策的支持,透過不同的形式,讓當地人和外地來的人,甚至是連結全球的資源,一同探索不同的可行性。
        當我們回過頭,思考台南保留過去文化古蹟的同時,也應思考新的文化元素,如何重構這個城市新的可能。
        其次,孫老師也提到在縣市合併中,台南縣有自己的想像,台南市也有自己的想像。這過程中如何接起來,也許,社區營造和學術單位的大學,就可以是那扣連點,例如大學中的媒體相關系所,在縣市合併過程中的紀錄不只是紀錄,也在幫忙型塑共同想像的空間。因此,整個縣市合併,城鄉想像的過程,不同的人力資源和人才培育,如何透過媒介的連繫,把不同的環節扣連起來,也是我們在未來可以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閱讀全文 “新文化頭殼講座 城鄉再造 ~想到水果、想到台灣,想到鄉村,想到台南”

南方社大敎與學的風格與想像-北門社大

柳秀慧/北門社區大學主任
2010.3.23
南方

    南方。以批判全球化的觀點而言,南方是被剝削、被殖民、貧窮、弱勢的第三世界;對台灣社會而言南方是政治與階級意識形態的隱喻;那麼當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時,南方意指謂何?只是單純的地理設定嗎?還是要控訴身處社會資源(政治、經濟…)的邊陲地帶?是想標舉對生態環境較友善的生活型態嗎?還是想凸顯農村與城市間的差異與距離?或者是想創造出另一種有別主流的價值信仰(或世界),同時相信這樣的價值是可在社大的教與學之中被實踐?

  因此在思考南方社大教/學時,不可諱言,其中必有意圖藉此確立以南方社大為主體的辦學觀點。而以南方為主體的另立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其從AntiAlter的過程,正切合本次工作坊所談的藉由批判反思的力量創造另一種可能性。或許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是可做為我們發展南方教/學觀點的參照。


另一種可能

    若說多元、草根、另類是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那麼我們就依此嘗試從中找尋南方社大發展的可能性:

(一)  多元:另立全球化運動匯集串聯了多股運動組織(ex婦女、農民、勞工、人權、環保…),參與成員及議題呈現多元性,但亦因此其運動力量更為壯大,網絡更加綿密,支持了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行動;另一方面,其採用「橫向」運作的網路,拒絕任何垂直的階層結構,讓不同運動能協力共進。
    由此反觀社大,當社大發展公共議題時,不也同樣需要從多元的角度切入,串聯各組織合作推動,尤其當目前多所南方之農村型社大在面臨城鄉資源的落差時,尋求其他區域組織及社大夥伴的串聯合作,亦不失為解決困境之良方。同時平行夥伴關係的建立,亦是確保未來長遠合作的可能。
    再往社大內部來看,因社大學員的屬性差異極大,更需要多元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模式因應。而學校、工作人員、老師、學員之間,若以傳統學校垂直階層結構的方式運作,亦只是再複製了傳統威權的教育體制,如何讓每位進入社大的參與者,藉由多元、對話、自主的方式進入到社區大學的運作,社大所標舉的打造公民社會才能有實踐的可能。

(二)  草根:另立全球化運動透過草根行動關注了在地化、社區經濟、糧食安全等議題,而這與南部多所社區大學關注的在地議題多有交集,同時在行動過程中亦有雷同之處。南方社大必須清楚了解在地社區是社區大學學習與實踐的場域,唯有真實面對在地社區的需求與困境,社區大學在南方的設立,才有其存在之意義。而社大工作者更應清楚自身定位並非只是社大行政人員,更是在地社區組織工作者,如何透過學習活化在地社區,讓關注議題由下向上發展擴散,這正是社大工作的最大挑戰。

(三)  另類:若說另立全球化運動是批判與反思的力量的崛起,試圖試跳脫主流價值,尋找另類道路的可能,那麼社區大學在成立之初即試圖藉由社會學習來深化社會民主意識(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為台灣社會發展找尋另一種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來說,當社區大學提出發展人的「經驗知識」,以補套裝知識的不足時,對於教/學的想像是否有跳脫出主流教育的教學模式,讓我們反思現今社大課程教學,其實大部分課程進行仍是複製著傳統教學空間與方法,但我們亦看見有些社大藉由各式課程教學實驗,或對老師的培力訓練,試圖找尋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無可能在這些教學實驗過程中,打破教學者與學習者的界線,翻轉學校的角色定位(學習提供者→陪伴者、學習者),為社區大學的教/學尋求另類之道。

展望未來

    因此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面臨成人教育的學術霸權與僵化的官僚體制對社大發展想像的限制時,當我們面臨台灣偏鄉地區產業衰微、在地文化消逝與人口外移老化時,我們冀望南方社大在抵抗的過程中,能找尋出另一條道路,而這其中包含了草根的行動、對學習的另類想像與對多元化的實踐。

(本文發表於2010329日,南方社大反思性教/學實踐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