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能優格公司參訪記錄


參訪主題:Grameen Danone Foods Ltd.
參訪時間:2008年9月20日
參訪地點:Bogra
參訪紀錄:柯宣竹

Grameen Danone Foods Ltd. 
追求廣義利潤的社會產業企業—達能公司

距離在孟加拉首都達卡約六小時車程的BOGRA區域,有這麼一家公司,不以利潤的最大化為營業目的,他們追求的是設定的顧客群—鄉村貧窮兒童是否得到足夠營養的「廣義利潤」。這家公司,名為葛拉敏達能。

2005年10月,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教授與法國達能企業Franck Riboud執行長在法國巴黎的一場會議中相遇,因為理念的契合,在會議之後,他們便開始討論,是否有可能在孟加拉建立起夥伴關係。

2006年3月,鄉村銀行和達能企業宣布成立「葛拉敏達能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能」),資金籌措則由法國達能企業及鄉村銀行旗下的三、四間公司各出資50%。 7月中旬,達能在首都西北方250公里處小市鎮——博格拉(Bogra)建立其第一家工廠,這小鎮擁有製作優格的傳統,因而雀屏中選。當年11月,該廠便開始生產優格。

達能將自己定位為社會產業型企業(Social business enterprise),並訂有四個具體目標:

(一)提供可負擔價格的高營養價值產品
孟加拉人民普遍貧窮,兒童常因為營養不足或腹瀉及腸胃毛病。孟加拉傳統優格是用牛奶加活菌製成,活菌對腸胃健康是很有助益的,但由於保存方式不易(沒有冰箱)而使得優格活菌數量變得較少,所以達能在優格內添加鐵、鈣、維他命C等基本營養礦物及微量物質,以滿足兒童成長的基本營養需求,保障他們成長。
達能生產的優格定價是 80公克8TAKA(TAKA,孟加拉幣單位,2TAKA<塔卡>=新台幣1元)、60公克6TAKA,這種價格讓即使是貧窮的孟加拉家庭也能夠買得起——在孟加拉,平均每個家庭的月薪所得約14,000~16,000TAKA。

(二)主張「臨近企業模式」
達能廠房的規模不大,其服務範圍當初就設定以在地社區為主,食品原料也取自社區。達能為降低運輸成本,符合食物哩程數的觀念,使用的生產原料取自當地生產的牛奶和糖;他們的優格呈現淡淡茶黃色,並有獨特的香味,乃是因為使用當地特有的椰棗所提煉出的糖漿為原料產製而成。  
在小小的廠房裡,可以看到製作優格的簡單程序——裝運牛奶的車開到工廠後,就直接用管子將牛奶抽到發酵筒裡,以便和其它原料、營養素混合攪拌、發酵——在有限的廠房空間裡,僅用了二個階段就完成攪拌、成品包裝的動作。
達能BOGRA廠的規模每天最高產量可達3,000噸優格,但因為產品剛推出,消費者尚在開拓中,所以目前每天僅用二至三小時生產的量足可供應社區所需,尚未達到最高產量。

(三)創造就業機會,改善貧窮社區生活
達能廠目前僱用27名員工,銷售業務員來自GB的借款人,她們會到達能取貨,以挨家挨戶或者到學校直接銷售的方式促銷,每售出一瓶的佣金是2Taka,達能也會在附近城市舉辦試賣會、舖貨到零售商店以增加銷售通路。

(四)保存自然資源,永續經營
為了避免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達能收集廢棄水以產生沼氣、收集雨水用太陽能板加熱來提供工廠的用電,除了致力於能源再利用之外,他們也研發環保型包裝,目前優格的包裝盒是塑膠材質,未來他們希望可以研發出像甜筒一樣可食用的包裝。達能BOGRA廠是孟加拉境內少數願意出資設製廢水處理設施的工廠。

為了吸引小朋友的興趣,達能舉辦優格代言動物的票選活動。票選結果前三名分別是猴子、孟加拉虎及獅子。優格名稱在孟加拉語是「力氣」的意思,但猴子並不是有力氣的動物,又孟加拉虎已經是許多產品的代言動物,所以選了第三名的獅子。孟加拉人喜歡足球,所以達能開幕時,也找來了法國足球明星錫丹助陣。

達能設了一個願景目標—就是希望十年內,可以在孟加拉境內達成五十間小型工廠,以服務更多的社區。達能追求的不是單純的金錢利潤,他們更關心是否把產品賣給當初想要推廣的對象,以及兒童營養是否提昇的「廣義利潤」。

葛拉敏漁業基金會參訪記錄


參訪主題:Grameen Motsho O PasuSampad(Fisheries and Livestock)Foundation
參訪時間:2008年9月 20日早上
參訪地點:Bogra→Sirajgonj
參訪紀錄:柳秀慧

清晨一早即啟程開始葛拉敏參訪的第一個行程,一路上伴隨著耳邊不曾間斷的喇叭聲,在繁忙的小市集與風景優美的鄉村田園景色交錯中,最終抵達了佔地廣大、環境清幽的Joysagor Fisheries Farm。之後由已在葛拉敏已服務19年,目前在葛拉敏總部國際部門工作的Mr.Morshed負責全程接待。

Mr.Morshed先在Joysagor Fisheries Farm的辦公室內先為我們簡單的介紹葛拉敏銀行與葛拉敏漁畜基金會的現況:葛拉敏是孟加拉唯一一個做微貸的銀行,但目前它的服務範圍只限於農村地區,約有95%的銀行客戶為女性,銀行股份的分布為銀行客戶擁有97%,孟加拉政府擁有3%的股份。葛拉敏銀行現有四種貸款:基本貸款、教育貸款、房屋貸款、乞丐貸款,第四種的乞丐貸款為免利息貸款,第三種教育貸款的學生畢業後若找不到工作則葛拉敏銀行會鼓勵其利用基本借貸來開創自己的小型企業。葛拉敏主要是利用各種不同的存款來作為銀行的借貸基金,預計2010年可在孟加拉的每個農村地區達到百分之百設立銀行服務據點。

銀行每3-5年會做除貧調查,目前已有46%的孟加拉人已脫離貧窮,銀行建立的脫貧指標分為10項:1.有鐵皮屋頂的房子,非睡在地板上2.喝乾淨煮沸不含砷的水3.子女身心健康,滿六歲者有上過小學4.每週分期付款至少有兩百塔卡5.使用乾淨衛生的廁所6.有足夠的衣物,也有蚊帳防止蚊蟲叮咬7.家庭有額外收入,以供不時之需8.維持五千塔卡的存款9.家庭三餐不虞匱乏10.有能力負擔家人的醫療費用。

葛拉敏銀行每年有四次的訓練活動,主要對象是來自世界各國從事微貸的實務工作者,同時若有國家有興趣建立微貸系統,葛拉敏亦可派遣一組專業的支援小組至該國協助建立微貸組織,以此種方式合作的國家目前有中國河南、東帝汶、緬甸、印尼等。

另外,葛拉敏漁畜基金會的所在區Serajganj,此區有將近1000個大池塘,是一百多年前印度的波王朝為解決乾旱問題而挖掘的人工湖,英國佔領時期,因疏於維護池塘漸漸淤塞,孟加拉建國後,該區池塘因官員貪污嚴重又管理不善,產權混亂,漁業計劃一直無法順利推動。1985年孟加拉政府尋求有管理專業背景的葛拉敏銀行接管該區的漁業計畫,葛拉敏與政府簽訂合約,要求租期99年,而且政府必須撤離所有的員工。

在進入該區初期,葛拉敏銀行與當地居民溝通協調,由葛拉敏提供技術、魚苗、藥物等,社區居民負責管理維護魚池,漁獲利潤各得50%,之後約90%的區域同意一起合作經營池塘,但另有部份人不願意合作,目前還在訴訟中。

在漁業養殖之外,葛拉敏發現社區居民花在池塘管理的時間只需半日即可,因此葛拉敏另提供泌乳量高的牛種借貸給社區居民,增加居民的額外收入,借貸者只須還款時順道把擠出的牛奶交給銀行到大城市行銷即可。之後葛拉敏銀行更進一步與法國公司合作開設地區型優格工廠,因此借貸者直接把牛奶送至工廠即可。

室內的簡介完畢後,一行人步行至養殖區內,先看見幾座做為實驗性質的小池塘,之後又見一座養雞房,雞糞用來餵魚,雖雞房通風採光尚稱良好,但養殖密度卻也高的驚人,心中不經猜測哪天技術資源更多時,這座養雞場早晚也會變成層層堆疊,每隻雞排排坐的景況。樹林中座落著幾座大湖,小徑旁有個鐵皮屋頂搭建的棚架,每週一次的早上借貸集會、漁獲買賣等即是在此舉行。當日雖非聚會日,但仍見三三兩兩的老幼婦孺於棚架邊散坐休息,並放牧小羊。養殖魚池中,數名男子正用漁網捕魚,另有一名銀行員工於岸上紀錄網中魚隻種類及數量,該池主要飼養為大型河魚,另見少數吳郭魚種及孟加拉人日常食用之小型雜魚。

走馬看花的參觀完養殖區,此時漁業養殖的區經理出現,寒喧一番,區經理自我介紹在葛拉敏剛接手該區時,其曾被派至中國學習魚類養殖,故葛拉敏漁業養殖技術主要來自中國。後隨區經理驅車至Grameen Motsho O PasuSampad ( Fisheries and Livestock ) Foundation,在基金會的樓梯口下方,擺放了數箱中國製的養殖專用藥品,回想剛剛區經理曾談到未來將朝提高漁獲量努力,不難想見養殖用藥問題在此尚未被嚴正以待,用藥提高漁獲量,賣得好價錢,改善當地貧窮漁民的生活,看來是葛拉敏漁畜基金會目前的選擇。【至於有錢買魚吃的人的健康問題,就不是葛拉敏要考慮的了,畢竟葛拉敏的主要目標是除貧,可不是食物安全。】

一行人移至區經理的辦公室,由區經理再補充介紹目前Grameen Fisheries and Livestock Foundation的發展狀況。區經理在葛拉敏銀行也工作了近19年,1999年擔任該區的總管理者。區經理回想當年葛拉敏銀行剛接管該區時,池塘淤塞狀況嚴重到牛隻可在池塘上行走。其實該區的漁業計畫早在1974年英國政府援外機構曾出資贊助,但也因為管理不善等問題最後不再提供經費,漁業計畫也因此停頓,直到1986年葛拉敏銀行開始接管。接管初期,800多個池塘葛拉敏真正能接管的只有半數,其他皆被居民所占據,從地方到中央大家都宣稱其擁有池塘的所有權,葛拉敏先從清理池塘開始,之後才與當地居民合作,最後約取的600多個池塘。漁業計劃與當地居民是合作關係,而畜牧計劃則為借貸關係。

畜牧計畫的執行方式為提供貸款讓社區居民畜養動物家禽,除了貸款提供尚有技術協助,如:行銷管道、蓋牛舍等。另還提供牛隻保險,該保險非用現金領取,而是提供牛隻。牛隻的貸款可分3年償還,家禽則需1年償還,利息為20%,但隨每次本金的償還,利息亦隨償還後的本金額度變動。利息主要用於三方面:一、 50%用在漁業基金會,目前會員約3000多人,但不會再增加。二、25%用於循還基金,主要在增加家禽家畜業客戶的本錢,目前客戶約4000多人。 25%為人事成本,該人事成本另一來源為收取獸醫打疫苗、看病的費用。

在區經理對Grameen Fisheries and Livestock Foundation的補充說明後,或許是因為天氣炙熱,或許是已過用餐時間,大家亦未多做討論,即結束對Grameen Fisheries and Livestock Foundation的拜訪行程。會後區經理對台灣乳製品受到中國三聚氰氨的汙染表示關切,沒想到等我們回台灣時,該事件已擴大到難以收拾的局面了。

逆旅:2008孟加拉紀事(下)


張瓊齡
臺灣國際志工協會 副理事長

【GK vs GB】

另一個額外的行程,就是去走訪一個比GB起源更早,對某些孟加拉人來說,也很有資格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NGO,Gonoshasthaya Kendra(人民健康中心,簡稱GK)。

MUJI說,GK跟GB曾經合作過,GK的經驗曾經啟發了許多NGO,雖然這些團體未必會承認。

GK的創辦人是兩位留學英國的醫師,他們從獨立戰爭時參與野戰醫院,到戰後直接轉而設立從事醫療照顧為主的NGO,GB(葛拉敏銀行)的創辦人尤努斯是留美經濟學博士,回到祖國之後,矢志投入窮人脫貧工程。

兩者都是自獨立戰爭階段就投入建國運動,前者是直接投入前線的救援工作,後者在海外申援,並於建國成功後回到孟加拉。醫療是很務實的一項工作,人命生死一線間,立見分曉,但經濟學如何從抽象學問轉化為足以經世濟民的具體作為呢?

出身富家,擁有經濟學專業的尤努斯,並沒有任何可以直接教授給貧苦百姓唯生用的實質技能,他能夠設法提供的,正是窮人過去所不能奢想的「資本」,並堅持要證明窮人會為自己找出一條生路來。

GK雖以醫療角度切入,但日漸開展出跨領域的延伸業務,微貸、合作社都是其中的項目;GB初始只專做微貸,有成之後,才紛紛以姊妹組織的模式,分別成立不同的事業體,各自經濟獨立,創辦初期若有資金需求,GB會出面為其擔保助其取得資金,但不直接從GB挹注資金。

無論是GK還是GB,它們都是基於「打造孟加拉使之成為一個更好的國家」為前提,就我的角度來看,GK所做的項目,有不少是我們熟悉的傳統NGO工作,像是醫療、教育、職業訓練、天災後的賑濟與重建;GB則是開拓出一種窮人資本及窮人創業的模式,不僅就銀行業來說,是創新的做法,更是NGO/NPO難以望其項背的。

微貸的操作手法已經被成熟地制度化,可以異地複製的也正是這些原則,但是,越是多瞭解一點葛拉敏銀行在孟加拉所得到的官方和國際的支援,就越覺得葛拉敏銀行獨享的孟加拉模式獨一無二地難以複製。

【感冒,作為一個機緣】

如何讓窮人感到自在呢?
讓他們覺得就是到了自己該來的地方,而不是誤闖了甚麼貴寶地?
GK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讓訓練有素的醫佐登門拜訪,主動出擊到病人家中,另一種做法,就是讓病人即使到了醫院,也感覺不是和家裡相差太多。

在臺灣的醫療體系理頭,以我曾經有過的相關工作經驗來說,那是一種階層分明、不容侵犯的階級制度吧!醫院裡頭以醫生獨大的結果是,醫療體系除了醫師以外其他的團隊成員算不上是專業。

臺灣的醫師養成系統,受日本殖民時代的影響至今,幾乎學業成績好的人還是會被期許進入這個領域。以前讀西洋哲學史,當時教授歐洲哲學的老師說起,在法國,腦袋最好的人是去念哲學,然後從事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的教育與思想啟迪工作,怎麼臺灣人都逼著腦袋最好的人,去從事只要中等資質就可以做的事情呢?

GK基於獨立戰爭時期野戰醫院的實務經驗,確信可以培訓鄉村地區未受過教育的婦女,從事第一線的醫佐工作,並鼓勵這些醫佐持續進修,進入GK自辦、具有正式文憑的醫學院就讀,許多女性醫師及相關醫護人員被栽培了出來。

事實證明,這些婦女的醫療技術相當良好,醫學院畢業後,她們在GK服務幾年,可以選擇繼續留任,或者轉往其他醫療院所工作。

在這趟孟加拉之行的中段,我莫名其妙地染上了感冒,這趟旅程並不艱困,過去在更漫長、各項條件更困窘的環境下都安然無恙,真想不通有甚麼好生病的?!

然而,也因著這個小感冒,得以正大光明的以病人之姿,掛病號成為GK的患者。幾乎是抱著興奮的心情,和年輕美麗的女醫師打了照面。

即使在臺灣,看病的機會也很有限,也難得碰上女醫師,延續在臺灣的習慣,我把自己發病的進程、症狀盡可能做了清楚的描述,醫佐幫我量量血壓,醫師幫我摸摸扁桃腺是否腫大,就進入填寫病歷與診斷的階段了,看著醫師慢條斯理地以娟秀的字跡寫下英文病歷及診斷結果,在她停筆的那一刻,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相機拿了出來,她理理圍巾,接受了我合照的請求,互留EMAIL。

這次的看病,總共花了我15Taka的掛號費,和5Taka的藥費,折合新臺幣10塊錢。我因為是外國人,所以繳了較高的掛號費,若是當地民眾的話,簡直就幾近於免費了吧!

GK認為接受基本的醫療健康照護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不能淪入商業操作,從1974年起,(天啊!當時它們建國才三年耶!)就針對本國人最常用到的幾十種藥品展開研製的計畫,連藥品的紙盒都在自家的印刷廠印製,堅持用很低的價格供應百姓使用,此種作法,自然也曾經引起國際藥商的施壓,但是他們挺過來了。

販賣GK的藥品因為沒有高額的利潤,也不提供回扣給醫師,因此在都市中尋常可見藥房裡並不易買到,主要是在他們自己的醫療體系流通,而即使如此,GK的藥廠都還是有盈餘的。

我突然慶幸起自己有這場小感冒。
閱讀全文 “逆旅:2008孟加拉紀事(下)”

逆旅:2008孟加拉紀事(上)


張瓊齡
臺灣國際志工協會 副理事長

【楔子】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總歸來說,該是難以切割的一體兩面。

行萬里路之前,若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的認知,去到現場大概就只能憑感官與直覺,且深受自身既有的認知與經驗所侷限。更要緊的是,行萬里路之後,必得再重新解讀或者再探究更多的萬卷書,讓經驗與認知兩相交會辯證,然後產生屬於個己的知識基礎。以此基礎,重新一再經歷「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過程,也一再更新與累積新的知識基礎,然後,才可以說,因著旅行、因著讀書,對個人的生命,有了擴充的意義。

這樣的過程,恐怕是一輩子的事。
而所謂的「萬」里與「萬」卷,只是一種比喻,有時意味著「咫尺」,有時卻又是「天涯」。

【貧窮:概念與實質】

在認識世界之前,我已經非自願地接收到了「貧窮」這個抽象概念。

那是1974年的事情。

當時的我,無從得知「貧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要有比較,相對貧窮就會繼續地存在,沒有所謂的滅絕與否;也無從理解,人有物質層次的「貧窮」,有精神層次的「貧窮」;當然,更不會明瞭,脫離「貧窮」未必就是等同趨向於幸福或快樂。

從六歲到十六歲這段期間,我一心把「脫離貧窮」當做是重要的人生目標,那段期間,存錢以便將來可以讀書 ,脫離我所在的階層,是單純的信仰與努力的源頭。
我只是,想要去除某種刺傷自尊、令人不快的標籤,但並不知道,生命一旦除卻了這些激發人向上的負面元素之後,取而代之的將會是甚麼。

我在十六歲的那年,把六歲以來所儲存的「畢生財產」葬送在對一個遠房親戚的信任中,理智上以為自己該是痛不欲生,但事實上,則因為領略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不屬於自己的,無論如何設法保有,總會以某種難以想像的方式,從手上消失」。在心理上並沒有想像中的痛苦。之所以能夠如此瀟灑的前提是,隨著成長,已意識到家中的經濟狀況並沒有想像中的貧窮,而母親因為自己的失學,把栽培孩子視為人生要務,不至於要我們自行承擔,我過去引為人生奮鬥的目標,隨著對此事實的理解,逐漸地失去了重量,卻不自知。

然而,「貧窮」這個長久伴我成長的概念,並未就此從我的人生退場。
閱讀全文 “逆旅:2008孟加拉紀事(上)”

從貧窮與差異中學習


邱靜慧  2008.10

「我為何想去孟加拉參訪微貸組織?」是因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還是因為想看看到底這個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長得什麼樣子?住在豐衣足食的台灣,何必非得花這麼多機票錢去到一個貧窮、「低度」發展的國家進行「旅遊」?出發前夕,這是許多親友對此行的疑惑,還把孟加拉認作美國的「尼加拉瓜」瀑布。年近五十的婦女們這樣認為就算了,連同學都問:「孟加拉在哪裡?」反應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幾乎只有美國、日本這些大國,對於鄰近的亞洲大陸的認識相較起來少很多。

■小行星傳來葛拉敏模式

此行起因於北門社大四月舉辦的「窮人銀行家」讀書會,在讀這本書時我感受到無比的振動,為上億窮人脫貧的理想、培力婦女提振其社經地位、鼓勵青年投入農村扶貧工作,尤努斯改變社會的熱情振動台灣青年的心,迫不及待想要親炙孟加拉一窺究竟。在此行出發前夕,北門社大還做了更多,包含五月舉行了「台灣微貸論壇」邀請了葛拉敏銀行的總經理以及傑出微貸婦女與台灣的儲蓄互助合作社的經驗作交流,在八月,青年團隊的業師張瓊齡並且邀請這一路陪伴與促成孟加拉行的曾育慧女士及其孟加拉籍夫婿康穆吉先生在台灣台北、新竹、台南、高雄美濃等地進行巡迴論壇,與台灣民間組織作更多的互動與交流。九月出發前,青年團隊並完成了另一本書「尤努斯與鄉村銀行」的讀書討論,將二代鄉村銀行的模型熟悉了一遍。

而其實我對葛拉敏的第一印象來自2003年,那時我們正在閱讀「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Hope`s Edge:The Next Diet for a Small Planet,大塊文化2002),Frances Moore Lappé花了三十年的時間一直追尋一個問題:「糧食究竟是不足抑或是分配不均?」她與女兒再次透過跨越五大洲的旅程探求這個核心的問題,書本第五章「布袋蓮主義」即將尤努斯與葛拉敏銀行介紹了一番,當媒體披露尤努斯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時,當初一起讀過這篇章的夥伴無不驚呼。

在Joysagor這個鄉村與葛拉敏銀行公關部專員Mr. Morshed初次見面時,他再次強調我們所知道以及補充更多我們不知道的葛拉敏:孟加拉唯一一個做微貸的「銀行」(孟加拉有許多NGO機構從事微貸業務)、為農村服務、95%的銀行客戶為女性、銀行客戶擁有97%股份(官股僅佔3%)…..依據3-5年銀行所作的調查,目前已有46%的人民已經脫離貧窮,而這個脫貧指標則依據是否有鐵皮屋頂房子、乾淨飲水、上學、乾淨廁所、足夠衣物、救急的現金等等十項指標。

整個參訪行程都在鄉村,包含已經經營多年的如漁業基金會(Grameen Fisheries and Livestock Foundation),也包 含葛拉敏企業近年新推動的工作如優格工廠(Grameen Danone Foods Ltd.)、眼科醫院、太陽能電力公司等,葛拉敏試圖在鄉村創造更多小規模的社區工廠,提昇鄉村人民的生計來源。還有教育計畫(Grameen Shikkha)、借款人集會以及拜訪一位女性借款人的家。車程、各式各樣的參訪、每天的小組會議引領我們更清楚葛拉敏銀行,但可以發現,即便葛拉敏從 1976年開始投入至今三十餘年,能夠解決的貧窮問題仍然相當有限,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只是喚起人們對於貧窮問題的關注,而經濟的平等是追求和平的基礎。尤努斯說:「把貧窮送進博物館中」但三十年之後,尤努斯也不得不承認:「微額貸款並不能完全解決貧窮問題」這在參訪裡頭也一再說明這件事情,更何況投入扶貧工作的NGO組織為數眾多,葛拉敏銀行只是較知名的其中之一。

閱讀全文 “從貧窮與差異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