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學習不私藏-翊瑄

「為什麼會進入社大?」這問題無論是剛踏進社大,或是工作多年後,依然會被提起的基本問題。在這問題之後接續的便是為何還持續?社大這組織有何特別?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除了新奇有趣這答案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這是在年初時對自己的疑問。在隨著一連串的工作或培力課程的過程中,更確定自己沒有那份非做不可的使命感,或是熱誠,而有了離開的念頭。

當這念頭一產生,很多事情相繼也隨之停擺或採取消極作為參與,如:新進工作者培力、教與學的課程等。看似繁忙的2010年,其實是許多事情喜歡強碰在一起而顯得忙碌,自認為在時間調配上還算得心應手的我來說,不是問題,倒是成了想避掉某些課程或會議的藉口。而意外的日本行、工作研習營參訪活動讓2010顯得有趣,當然不能漏掉有氧課程轉型事件,這是難忘的經驗阿。

社大在2010 年安排很多培力課程,想讓大家有所成長。但愛自以為是的我,有時會覺得太麻煩忽略這些課程。在這之中,較有印象且深刻的是教學風格諮商的一些對話。這對話主要是想釐清我的認同吧。我認同社大理念,但不代表我的理念跟社大理念是一致的。不過,我不覺得這是壞事。(但也稱不上是好事)

老是在行動型象限的我,不論這事情是否有趣好玩,遇到麻煩事,總是先採取退縮姿態,迫不得已才想去面對。這些種種的問題,我都歸類在使命感,或是教學的勇氣書中談到的偉大事物還未存在。2011年,會是怎樣的一年?目前,就先做好給予夥伴們的支持為優先吧。

2010年在離開或不離開之間打轉間就過了,在打轉過程中,很感謝夥伴們給予的肯定,但我想,在我自認的偉大事物尚未出現時,這疑問在2011依然會持續著。

2010學習不私藏-秀慧

        翻開2010的紀事簿,這一年北門社大在年初及年底產出了兩份論述,雖然撰寫的過程中大家都很痛苦,但事後看著這些文章,覺得北門社大真是個不錯的團隊呢,至少我們一起寫了些東西出來,而這些論述亦是北門社大要讓外界如何界定我們的一個重要依據。年初的護沙行動學習論述,說明了北門社大對於學習的另種思考,之後總會在一些見面的場合陸陸續續有朋友提到那次工作坊中他們對北門社大的深刻印象。

        而年底大家再次共筆寫了「教與學記事簿」,這篇我更覺得有價值,這是我們團隊這一年來,實實在在的參與其中,最真切的感受與反省,而我們不避諱勇敢的寫出來公開發表,這表示我們團隊的內在與外在更接近了。或許每年一起共筆寫一篇當年的發展議題亦是不錯的方式,這有別於個別的撰寫,是更有價值的集體探究與反思,逐年的累積必將成為北門社大的重要資產。

        今年正式到高師大成教所上課,很感謝夥伴們的支持,在人力不甚充裕的狀況下,仍可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去上課。但我想我太常把課業的焦慮帶到辦公室,對於當初企圖想「型塑出北門社大對工作人員進修學習的支持模式,創造出讓更多的工作人員願意持續自發性學習的工作環境。」反而是帶給大家負面感受的吧!所以未來一年我的”功課”仍是要學習如何在課業與工作中取得平衡,也要請大家繼續支持囉!

        最後今年最深刻的影響應該是人事的問題吧!至今我仍認為應該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但我也接受自己的能力只能處理到這個程度,而這些經驗都是為了讓我們往後在面對類似的狀況時,能讓事情有更圓融更妥善的解決。珍惜相處的每一刻,至少是我們現階段可以做到的,有些夥伴要離開了,但我總是相信「四目若相交,總會相逢無數次」,希望不管留下或離開的夥伴們都有感受到是被支持與祝福的。

2010學習不私藏-湘怡

        2010年是進社大後遇到大轉折的一年,轉折是大灣社區的經營遇到了須要突破的瓶頸;轉折是我考上了研究所…

        人生的轉彎處,或許可以看見另一番風景。回顧99年發現,99年是充實的一年,很感謝社大的同事們,一路以來的支持與協助,讓我能有更大的視野去看待社區經營的角度與方法,一直記得美鈴與我分享三協的經驗,這也稍稍安撫了我在經營大灣社區那種失落與無奈的心情,社區經營並非一蹴可幾,有可能會愛到成傷,也有可能努力了好幾年終於換得一點點的成果,但我也認為,大灣社區在執行學甲鎮樂齡計畫所碰到的這些困難點,可能也是其他社區所會碰到的難題,這也讓我對於社區的經營有了一層新的體悟,提醒我下次應該多注意哪些面向。


        前幾天做了組織風格測驗,我的象限移動到行動型,美鈴為我下了個解釋是:過去的情感包袱太多,讓我發現我需要理性點去看些事情。這樣的說法讓我心有戚戚焉,在經營大灣的過程中,發現到他們存在有的難點,例如電腦文書能力,而我卻以為他們對此真的無能為力而將工作扛在自己身上,一年下來我發現社區已經把我的付出當作是理所當然。同時身兼輔導者、執行者與行政工作者的角色讓我了解不能繼續這樣下去,如此不但我會身心俱疲,社區也不會進步。在與辦公室訴說我所遇到的困境後,那場樂齡志工的焦點座談,終於讓理事長看到志工能夠運用的部分,應該好好運用志工,而非擔心讓志工做太多事情,讓志工們知道自己在這個團體裡是可以貢獻的。而我也明顯感受到自己角色的轉換,目前樂齡的許多工作都交由志工來操作,雖然時常還是會接到理事長求救的電話,但當我把自己的角色拉高一層,就如同教與學的世界課程中雅慧老師提到的,把自己當作是教學者的角色,去教導志工、社區幹部學習如何自己摸索時,那種成就感來的更大。但儘管是如此,對於大灣社區還是會感到擔憂,因為這群志工是來自學甲各地,非大灣社區民眾,待樂齡計畫結束,是否一切還是會回到原點?


        另一個轉折,是即將要回到學校繼續念書,研究所一直是自己人生規劃中的一部分,很謝謝辦公室總是支持大家持續不斷地學習,也安排許多進修成長的課程,雖然在這當中偶爾會感到挫折,因為成教領域畢業的學生,在成人教學的領域中好像被賦予光環一般,只能感嘆自己大學時期沒有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才會在許多場合無法發表自己專業的領域,期望在回到學校進修後,自己能夠有自信的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三年多來,北門社大讓我從一個初出社會不知人情世故的新鮮人,到現在有了一些實務經驗的累積,這些都是我很寶貴的經驗與回憶,謝謝你們~:)

南方社大敎與學的風格與想像-北門社大

柳秀慧/北門社區大學主任
2010.3.23
南方

    南方。以批判全球化的觀點而言,南方是被剝削、被殖民、貧窮、弱勢的第三世界;對台灣社會而言南方是政治與階級意識形態的隱喻;那麼當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時,南方意指謂何?只是單純的地理設定嗎?還是要控訴身處社會資源(政治、經濟…)的邊陲地帶?是想標舉對生態環境較友善的生活型態嗎?還是想凸顯農村與城市間的差異與距離?或者是想創造出另一種有別主流的價值信仰(或世界),同時相信這樣的價值是可在社大的教與學之中被實踐?

  因此在思考南方社大教/學時,不可諱言,其中必有意圖藉此確立以南方社大為主體的辦學觀點。而以南方為主體的另立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其從AntiAlter的過程,正切合本次工作坊所談的藉由批判反思的力量創造另一種可能性。或許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是可做為我們發展南方教/學觀點的參照。


另一種可能

    若說多元、草根、另類是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那麼我們就依此嘗試從中找尋南方社大發展的可能性:

(一)  多元:另立全球化運動匯集串聯了多股運動組織(ex婦女、農民、勞工、人權、環保…),參與成員及議題呈現多元性,但亦因此其運動力量更為壯大,網絡更加綿密,支持了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行動;另一方面,其採用「橫向」運作的網路,拒絕任何垂直的階層結構,讓不同運動能協力共進。
    由此反觀社大,當社大發展公共議題時,不也同樣需要從多元的角度切入,串聯各組織合作推動,尤其當目前多所南方之農村型社大在面臨城鄉資源的落差時,尋求其他區域組織及社大夥伴的串聯合作,亦不失為解決困境之良方。同時平行夥伴關係的建立,亦是確保未來長遠合作的可能。
    再往社大內部來看,因社大學員的屬性差異極大,更需要多元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模式因應。而學校、工作人員、老師、學員之間,若以傳統學校垂直階層結構的方式運作,亦只是再複製了傳統威權的教育體制,如何讓每位進入社大的參與者,藉由多元、對話、自主的方式進入到社區大學的運作,社大所標舉的打造公民社會才能有實踐的可能。

(二)  草根:另立全球化運動透過草根行動關注了在地化、社區經濟、糧食安全等議題,而這與南部多所社區大學關注的在地議題多有交集,同時在行動過程中亦有雷同之處。南方社大必須清楚了解在地社區是社區大學學習與實踐的場域,唯有真實面對在地社區的需求與困境,社區大學在南方的設立,才有其存在之意義。而社大工作者更應清楚自身定位並非只是社大行政人員,更是在地社區組織工作者,如何透過學習活化在地社區,讓關注議題由下向上發展擴散,這正是社大工作的最大挑戰。

(三)  另類:若說另立全球化運動是批判與反思的力量的崛起,試圖試跳脫主流價值,尋找另類道路的可能,那麼社區大學在成立之初即試圖藉由社會學習來深化社會民主意識(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為台灣社會發展找尋另一種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來說,當社區大學提出發展人的「經驗知識」,以補套裝知識的不足時,對於教/學的想像是否有跳脫出主流教育的教學模式,讓我們反思現今社大課程教學,其實大部分課程進行仍是複製著傳統教學空間與方法,但我們亦看見有些社大藉由各式課程教學實驗,或對老師的培力訓練,試圖找尋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無可能在這些教學實驗過程中,打破教學者與學習者的界線,翻轉學校的角色定位(學習提供者→陪伴者、學習者),為社區大學的教/學尋求另類之道。

展望未來

    因此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面臨成人教育的學術霸權與僵化的官僚體制對社大發展想像的限制時,當我們面臨台灣偏鄉地區產業衰微、在地文化消逝與人口外移老化時,我們冀望南方社大在抵抗的過程中,能找尋出另一條道路,而這其中包含了草根的行動、對學習的另類想像與對多元化的實踐。

(本文發表於2010329日,南方社大反思性教/學實踐工作坊)

南瀛鹽景探幽~導覽心得

文:學員鄭淑清    圖:北門社區大學



        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在2010年5月16日辦了一個「南瀛鹽景探幽」活動,簡介上寫要藉由實地踏勘,認識鹽田結構,體驗鹽田文化,而且行程中包括了台區、中寮、頂山、青鯤鯓、馬沙溝、中洲、井仔腳、舊埕到蚵寮等地的鹽場,等於涵蓋了整個北門區。說來慚愧,身為鹽分地帶的子民,但對本地的鹽田文化所知其實相當有限,從小感覺好像就是七股和北門有鹽田而已,哪會有那麼多鹽場可看?基於一份好奇,又見有鹽鄉文史工作室的專家許献平老師講解,便報名參加了。


    從早上8點半集合出發,到傍晚近6點結束,這一整天下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台灣有這麼一頁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鹽業歷史!很感謝許老師,從頭到尾、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把所有和鹽業相關的事物,從歷史背景、鹽田結構、作業工法、曬製程序、道具寮房、採集運輸、到鹽工、鹽警、鹽官的行政體系全都一五一十的做介紹和解說,我既佩服許老師的博學廣識,更敬重他的耐心和熱心。他說南瀛鹽景可介紹的點至少有200個,今天只能安排幾個景點,但是因為他介紹得太仔細了,連安排的景點都無法悉數跑完,實在是太遺憾了!

閱讀全文 “南瀛鹽景探幽~導覽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