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秀慧/北門社區大學主任
2010.3.23
南方。以批判全球化的觀點而言,南方是被剝削、被殖民、貧窮、弱勢的第三世界;對台灣社會而言南方是政治與階級意識形態的隱喻;那麼當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時,南方意指謂何?只是單純的地理設定嗎?還是要控訴身處社會資源(政治、經濟…)的邊陲地帶?是想標舉對生態環境較友善的生活型態嗎?還是想凸顯農村與城市間的差異與距離?或者是想創造出另一種有別主流的價值信仰(或世界),同時相信這樣的價值是可在社大的教與學之中被實踐?
因此在思考南方社大教/學時,不可諱言,其中必有意圖藉此確立以南方社大為主體的辦學觀點。而以南方為主體的另立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其從Anti到Alter的過程,正切合本次工作坊所談的藉由批判反思的力量創造另一種可能性。或許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是可做為我們發展南方教/學觀點的參照。
若說多元、草根、另類是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那麼我們就依此嘗試從中找尋南方社大發展的可能性:
(一) 多元:另立全球化運動匯集串聯了多股運動組織(ex婦女、農民、勞工、人權、環保…),參與成員及議題呈現多元性,但亦因此其運動力量更為壯大,網絡更加綿密,支持了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行動;另一方面,其採用「橫向」運作的網路,拒絕任何垂直的階層結構,讓不同運動能協力共進。
由此反觀社大,當社大發展公共議題時,不也同樣需要從多元的角度切入,串聯各組織合作推動,尤其當目前多所南方之農村型社大在面臨城鄉資源的落差時,尋求其他區域組織及社大夥伴的串聯合作,亦不失為解決困境之良方。同時平行夥伴關係的建立,亦是確保未來長遠合作的可能。
再往社大內部來看,因社大學員的屬性差異極大,更需要多元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模式因應。而學校、工作人員、老師、學員之間,若以傳統學校垂直階層結構的方式運作,亦只是再複製了傳統威權的教育體制,如何讓每位進入社大的參與者,藉由多元、對話、自主的方式進入到社區大學的運作,社大所標舉的打造公民社會才能有實踐的可能。
(二) 草根:另立全球化運動透過草根行動關注了在地化、社區經濟、糧食安全等議題,而這與南部多所社區大學關注的在地議題多有交集,同時在行動過程中亦有雷同之處。南方社大必須清楚了解在地社區是社區大學學習與實踐的場域,唯有真實面對在地社區的需求與困境,社區大學在南方的設立,才有其存在之意義。而社大工作者更應清楚自身定位並非只是社大行政人員,更是在地社區組織工作者,如何透過學習活化在地社區,讓關注議題由下向上發展擴散,這正是社大工作的最大挑戰。
(三) 另類:若說另立全球化運動是批判與反思的力量的崛起,試圖試跳脫主流價值,尋找另類道路的可能,那麼社區大學在成立之初即試圖藉由社會學習來深化社會民主意識(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為台灣社會發展找尋另一種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來說,當社區大學提出發展人的「經驗知識」,以補套裝知識的不足時,對於教/學的想像是否有跳脫出主流教育的教學模式,讓我們反思現今社大課程教學,其實大部分課程進行仍是複製著傳統教學空間與方法,但我們亦看見有些社大藉由各式課程教學實驗,或對老師的培力訓練,試圖找尋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無可能在這些教學實驗過程中,打破教學者與學習者的界線,翻轉學校的角色定位(學習提供者→陪伴者、學習者),為社區大學的教/學尋求另類之道。
因此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面臨成人教育的學術霸權與僵化的官僚體制對社大發展想像的限制時,當我們面臨台灣偏鄉地區產業衰微、在地文化消逝與人口外移老化時,我們冀望南方社大在抵抗的過程中,能找尋出另一條道路,而這其中包含了草根的行動、對學習的另類想像與對多元化的實踐。
(本文發表於2010年3月29日,南方社大反思性教/學實踐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