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護沙的行動與反思



文:蔡文凱

護沙活動緣起

護沙大致是從2007年開始,七股最早的護沙活動起源於縣政府和七股潟湖附近社區合作的一項活動,早在這項活動之前,縣政府已經開始投入經費整治北門鄉王爺港汕沙洲和七股青山港汕沙洲,附近社區的漁民也是見到沙洲破損嚴重才響應2007年初的護沙活動,後續,縣政府繼續進行工程式的護沙工作,而居民呢?大部分的人則是認為這是國家政府事情,交給國家政府處理就可以。偶爾,社區有經費則是會動員社區人員發動淨灘、植生護沙的活動。社區對於護沙的想像就是如此,對於自己為何要參與護沙的工作不見得很清楚。因此建立一套說法,陳述護沙的重要性與意義,爭取更多人對護沙的認同與參與,變成一件重要的事。

編籬護沙的作法並不是什麼新技術,最早編籬的功用並不在於護沙,而是防風,用的材質也不限於竹枝,只要是可以防風的材質都有人使用,包含茅草、稻草、竹片甚至塑膠黑網、塑膠帆布等。也不知道何時這些工法改用來攔截沙子,七股頂頭額沙洲最早出現護沙欄就是塑膠黑網。黑網的效用很快,但是支撐不了多久就毀壞了,原因在於使用者不瞭解沙子的特性,認為用網子把沙子快速攔截下來就算成功了,卻不知道沙子的累積的重量成了壓壞護沙欄的原因,因此積沙越快,沙欄壞的也越快。2007初的活動改用當地漁民的作法,竹子和竹枝搭配組合出現,這也是我們現在護沙工法的原型。經過試驗,證明這樣的方法確實有些效果,2007下半年北門社大決定以護沙為號召舉辦『護沙生態工作假期』。
閱讀全文 “七股護沙的行動與反思”

北門社區大學面對七股海岸變遷之學習行動

文/柳秀慧暨北門社區大學工作團隊  2010.02.22

前言
    若只單純論述「海岸監測與保護志工工作坊」此一門課程,那麼將只能看到一門具有公共參與性的課程,但社區大學精采之處,不應僅止於公共參與,而是面對在地議題時,社大人所展現出的創造力與行動力,以及各種的可能性。社大人對課程、對辦學、對…的多元想像,造就了今日台灣社區大學百花齊放、各家爭鳴的蓬勃發展。因此在反思教學實踐工作坊中,北門社大提出的不是一門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學習行動,我們將論述此一行動過程中北門社大對學習的想像,實踐的過程與行動後的反思。
    本文第一篇「北門社區大學面對七股海岸變遷之學習行動」由北門社大主任柳秀慧執筆,以社大行政組織之觀點闡述。第二篇「七股護沙的行動與反思」由蔡文凱撰寫,以身兼社大工作人員、學習者、在地居民、活動講師之多重身份,闡述其如何觀看此一學習行動。第三篇「七股海岸與我」由許佳琪撰寫,該文作者為七股民宿主人,因七股海岸變遷議題成為北門社大重要之工作夥伴,文章中作者不僅介紹在地社區居民對此議題之參與及想法,同時對自身由外地人轉變為在地人的過程多有著墨,文中深深流露其對七股之熱愛。
閱讀全文 “北門社區大學面對七股海岸變遷之學習行動”

七股濕地環境變遷新危機


2007年,我再度為七股濕地生態披上生態解說員的戰袍。

這樣的大言不慚讓我暗暗汗顏,可是,我不想為七股潟湖可能快速消逝
的危機再度落淚,所以,朋友們,雖然我的專業知識不足,但竭誠歡迎
你們來遊歷七股濕地,見證七股沙洲流失、海岸倒退與潟湖淤塞的環境
變遷,更歡迎你們來加入護沙的志工行列。

1996年,我由台北返回故鄉台南,加入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的反濱南工作
行列。那時,台灣還處於「人都活不了,那顧得了鳥」的時空,要不是
有培利法案的國際貿易制裁陰影,台灣人根本不在乎全世界有多少隻黑
面琵鷺,又有多少在冬天會落腳台灣─台南─七股,除了七股鄉的漁民
與環境團體,也沒有多少人相信漁業與生態旅遊能替代工業開發帶來的
經濟力。

濱南開發案讓七股人陷入工業區開發與生態資源永續經營的困境中,依
賴七股潟湖的龍山村漁民在參訪了五輕社區後,堅定了反對濱南工業區
開發案的決心,即使黑道恐嚇、傷害事件不斷發生。悠悠十餘年,黑面
琵鷺與虱目魚站上了龍山村信仰中心「龍山宮」的新修牌樓上,成為守
護住生存基地七股潟湖的天兵天將,而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的靈魂人物家
陳家旺也已因肝癌過世。三年前,家旺伯就已念茲在茲地不斷向縣府及
環境界的朋友提到,七股沙洲破損、潟湖被大量的風沙淤塞、沙洲可能
不保,這次七股的新環境危機可能更為鉅大。

七股潟湖是台江內海的遺址,也孕育了自足的七股漁村。由北往南,與
陸地相連的青山港汕、離島的網仔寮汕、陸連的頂頭額汕形成七股潟湖
的屏障,提供蚵仔養殖、定置漁網等海田產業,也為台灣西部保留了珍
貴的天然海岸線。為了漁村的產業,也為了生態保育,七股人和認同環
境保護的朋友們,以十餘年的心力來守護住潟湖,使得台灣與國際旅客
有機會享受七股自然與人文觀光資源。


手拋網恣意一拋就到手四尾好吃的魚


然而,七股沙洲經歷幾次颱風後破損,風沙由北而南地淤塞了潟湖,十
年前,在台灣濕地保護聯盟剛開始與七股漁民共同發展搭竹筏遊潟湖時
,到青山港汕與網仔寮汕間的北交口是貴賓級的遊程,如今,我們遊至
網仔寮汕的中段即遇到警告浮球,無法再北去。

回到陸地,十年前巴士可由頂頭額汕南端經海堤內側防汛道路,向南到
達黑面琵鷺保護區,如今,風沙東移,淹沒了道路,而海堤也早已沈沒
於台灣海峽之中。十年前對消波塊是否能保護住海堤的議論言猶在耳,
如今,海岸急劇倒退約二十公尺,歷年投擲的消波塊已成離岸短堤,倒
成了歷史見證物。

遠處可見消坡塊形成的離岸堤,是十年前的海堤見證


五年前再從台北回到家鄉的我,因不忍見到原高二樓的沙山遭吉普車恣
意馳騁而成矮平的沙丘,所以不再接受任何朋友的請託,到七股潟湖與
沙洲進行七股生態解說服務。去年,家旺伯過世,七股人與台南縣長蘇
煥智決定展開護沙行動,並於今年一月五日號召三百多名七股農漁民進
行第一次「牽手護沙」工作。在這期間,我才為眼見的七股的環境變遷
所驚恐。

是水庫阻擋了山林沙石的挹注嗎?
是港堤造成洋流向內淘走沙石嗎?
是抽沙工程造成的破壞?
是猛厲的北風吹散了沙?
還是全球暖化造成了海平面上升?

這些疑問帶來的渺小無力感,像東北季風不斷不斷地襲擊著七股人心。

環境衝擊已然形成,而七股人不能坐視這場威脅即將帶來的浩劫的到來
;護沙或許無法抵擋環境變遷,卻是人們再次反省與土地的關係的契機

今年1月5日蘇縣長率當地民眾進行一日護沙行動,雖然已過冬北季風猛
厲時期,但在網仔寮汕的試作的區域,有近二分之一的簡易護沙欄被沙
掩沒,證實了以竹搭製護沙欄的簡易工法確實能將沙子留下。這樣的近
生態簡易工法如果在冬北季風來襲前的九月搭製,勢必能有更好的成效
。由於沙洲綿長,三百名志工一次性的服務僅能施作不到十分之一的預
定範圖,但過多的志工同時湧入又可能造成沙洲的生態負擔,所以,我
們希望能藉由「公益旅行」、「工作假期」等方式,以小規模但多梯次
的志工服務來達到護沙的效果。

2007年1月5日的300名在地志工的護沙成果—近人高的沙丘已形成


護沙行動中的你我是渺小的,護沙的目標也不在與自然對抗,企圖阻擋
砂洲的內移,而是在減緩因人為破壞而造成的七股沙洲與潟湖的急遽變
遷,至少,讓七股農漁民們有時間因應這遽變,而不是直接遭遇「明天
過後」般的災難。

護沙,是人們崇敬海洋,崇敬黑水溝力量的一個守護行動;
護沙,是人們與海洋,與土地互動的生命故事的延續;
護沙,是七股漁民,是台灣環境組織,是台灣生態志工再次集結的、永
續發展的工作。

當您來到七股遊玩時,或許,您可以考慮換個體驗式的另類遊玩方式,
加入七股護沙工作假期。 
                                                                               ——北門社大主任鄭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