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春季班班代小聚
文字:蔡晴文 圖片:郭家寧
禮拜六一早,工作人員為了即將在地板教室舉行的班代小聚會議忙進忙出,9點半一到,班代們陸續到來,待到齊後就便開始今天的會議。
活動一開始,主持人翊瑄先讓學員圍坐成一個圈,並讓每個人寫下居住地、興趣及在社大上課的年資,寫好後收回再隨機發給各班代後再各自認領自己所寫的小紙條。但其實安排的這段橋段只是讓大家做個小熱身,好讓大家對於接下來的自我介紹有個初步想法,場面也開始熱絡了起來。
以學習的陽光,曬出智慧的結晶。
106年春季班班代小聚
文字:蔡晴文 圖片:郭家寧
禮拜六一早,工作人員為了即將在地板教室舉行的班代小聚會議忙進忙出,9點半一到,班代們陸續到來,待到齊後就便開始今天的會議。
活動一開始,主持人翊瑄先讓學員圍坐成一個圈,並讓每個人寫下居住地、興趣及在社大上課的年資,寫好後收回再隨機發給各班代後再各自認領自己所寫的小紙條。但其實安排的這段橋段只是讓大家做個小熱身,好讓大家對於接下來的自我介紹有個初步想法,場面也開始熱絡了起來。
記錄人:新化社區大學/王俐文
食德好食物回收計畫
「食德好」於2009年由職工盟教育基金創立,是香港第一個食物回收的組織。
在香港,每天所浪費的廚餘和完好的食物高達3,600噸,當中的98%會被送往堆填區處理,光是廚餘就佔堆填區一成多的體積。丟掉食物,不僅浪費,也會造成堆填區飽和問題,每年大量垃圾廚餘不斷在尋找地方堆填,不但會破壞環境,也可能引發各種汙染。
撰文者:旗美社區大學/黃郁婷
近年旗美社區大學因參與香港PCD(社區夥伴)兩岸三地非營利組織交換實習計畫,因而與香港有較多的互動,使香港對於台灣的社區大學感到興趣,在一次香港的交流行程,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許寶強教授與台灣南部三所社大(旗美社大、北門社大、新化社大),促成了台灣與香港民間辦學交流研討會。
記錄人:旗美社區大學/陳亭璟
香港參訪手札:傳統大澳與現代大埔墟的時代課題
搭乘香港地鐵,抵達東涌站,再轉乘新大嶼山巴士,約五十分鐘的山路環繞,就可以抵達大澳。今年來的時候,遇上了香港八號風球肆虐,沿途有許多路樹橫倒,山路的搖盪,又加車上人多而稀薄的空氣,結果幾乎是一路昏沉晃到了大澳巴士站,無暇欣賞沿途的山光海色了。盛夏中的大澳,吹拂著一股淡淡憂愁,民間營運十六個年頭的在地文物館「大澳文化工作室」吹熄燈號,館長也是唯一的館員,人稱琼姨的黃惠琼女士,因為我們的提早抵達,急忙從家中趕來幫我們開館,又擔心館內正在打包的文物會顯得凌亂,迅速打理了起來,並奔走左右鄰舍張羅來椅子,然後才安心得把大家招呼坐下,讓人馬上就能感受到她的親切及溫暖。雖說是一個地方文物館,但跟我想像的樣貌卻十分不同,由於它座落一條街坊巷弄中,與麵攤、雜貨店鋪比鄰而居,平時腳踏車、行人經過,總不免要進來寒喧聊個幾句,十足生活感與人情味。然而,最近的大澳,在一波建設開發中風風火火的很不平靜,有媒體宣稱大澳為東方的威尼斯,無疑品牌化了漁村生活,政府也意圖設置生態旅遊中心、大嶼山越野單車徑、廣場等人工化的等地標與入口意象,取代常民的巴士站等公共設施,於是琼姨與「守護大嶼聯盟」的成員們,發起了守護這塊土地的行動,反對政府「掠奪式」的發展思維。謝謝琼姨,我們認識了這塊親近人的土地,謝謝琼姨,為了守護這塊土地而努力著。
記錄人:旗美社區大學/郭欣宜
8/1(一)
走訪慢城土瓜灣,多點香港人情味
聖雅各福群會工作者︱黎嘉駿 (小田) 分享
一個目前香港沒有地鐵可到達的舊區,抵達地鐵佐敦站再轉乘巴士,是我們抵達香港的第一個站,小田貼心地怕大家會餓,先帶大夥去他們最常去的社區「聚」點-榮興茶餐廳,在香港講求快速經濟效益的氛圍,餐廳點菜速度絕不會讓你思考太久,快速上餐也是希望你可以讓下一位客人趕快入座,也許是小田與社區的關係,在這裡大家吃了好一會兒,聽小田分享曾經在餐廳裡頭放映電影並邀請附近居民一起來看,這樣的社區互動方式,在香港似乎格外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