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人:旗美社區大學/陳亭璟
香港參訪手札:傳統大澳與現代大埔墟的時代課題
搭乘香港地鐵,抵達東涌站,再轉乘新大嶼山巴士,約五十分鐘的山路環繞,就可以抵達大澳。今年來的時候,遇上了香港八號風球肆虐,沿途有許多路樹橫倒,山路的搖盪,又加車上人多而稀薄的空氣,結果幾乎是一路昏沉晃到了大澳巴士站,無暇欣賞沿途的山光海色了。盛夏中的大澳,吹拂著一股淡淡憂愁,民間營運十六個年頭的在地文物館「大澳文化工作室」吹熄燈號,館長也是唯一的館員,人稱琼姨的黃惠琼女士,因為我們的提早抵達,急忙從家中趕來幫我們開館,又擔心館內正在打包的文物會顯得凌亂,迅速打理了起來,並奔走左右鄰舍張羅來椅子,然後才安心得把大家招呼坐下,讓人馬上就能感受到她的親切及溫暖。雖說是一個地方文物館,但跟我想像的樣貌卻十分不同,由於它座落一條街坊巷弄中,與麵攤、雜貨店鋪比鄰而居,平時腳踏車、行人經過,總不免要進來寒喧聊個幾句,十足生活感與人情味。然而,最近的大澳,在一波建設開發中風風火火的很不平靜,有媒體宣稱大澳為東方的威尼斯,無疑品牌化了漁村生活,政府也意圖設置生態旅遊中心、大嶼山越野單車徑、廣場等人工化的等地標與入口意象,取代常民的巴士站等公共設施,於是琼姨與「守護大嶼聯盟」的成員們,發起了守護這塊土地的行動,反對政府「掠奪式」的發展思維。謝謝琼姨,我們認識了這塊親近人的土地,謝謝琼姨,為了守護這塊土地而努力著。
同樣是搭乘香港地鐵,中途轉了兩條線,很順利就抵達了大埔墟站,一出地鐵,隨即淹沒在喧囂塵上的人流車流中。做為香港政府紓緩九龍、旺角等地擁擠的人口而發展起來的新市鎮,社區裡文教與公辦大樓林立,生活機能一應俱全,獨樹出近似台灣天母的生活氣息。在寶熙老師的領航下,我們穿梭游走於街區裡的大小市場,體驗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生活軌跡,跟台灣的現象很類似,老一輩的人習慣傳統市場,年輕人選擇超市,還有新移動人口,如家庭勞工會去東南亞雜貨鋪,全球化的景象在這裡交融。然而,就如同寶熙老師感慨的,隨著都市文明的發展與規劃,街道上越來越少見的曬乾菜、醃漬,以及婆仔菜(阿婆賣自家種的菜),便少了許多豐富的味道─鹹菜味、家鄉味與人情味。我們思考著,與鄉村截然不同的都會生活,如何再重新找回土地與人的連結,開創出另一種可持續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