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人:旗美社區大學/郭欣宜
8/1(一)
走訪慢城土瓜灣,多點香港人情味
聖雅各福群會工作者︱黎嘉駿 (小田) 分享
一個目前香港沒有地鐵可到達的舊區,抵達地鐵佐敦站再轉乘巴士,是我們抵達香港的第一個站,小田貼心地怕大家會餓,先帶大夥去他們最常去的社區「聚」點-榮興茶餐廳,在香港講求快速經濟效益的氛圍,餐廳點菜速度絕不會讓你思考太久,快速上餐也是希望你可以讓下一位客人趕快入座,也許是小田與社區的關係,在這裡大家吃了好一會兒,聽小田分享曾經在餐廳裡頭放映電影並邀請附近居民一起來看,這樣的社區互動方式,在香港似乎格外珍貴!
後來我們到了小田與夥伴的工作據點─「土家」故事館,原是昌興雞鴨店,因2020年土瓜灣要建立地鐵站,近年不停重建下,不少老街坊被迫搬走,老店難敵昂貴租金而結業。政府對於城市發展的想像及對一個舊市鎮轉換為新市鎮的手法其實很粗糙,小田與夥伴們不希望家鄉都被開發發展,他們透過展覽及講座甚至透過導覽帶大家認識土瓜灣,盡可能的保留社區原有的生活方式,在社區的公共空間裡與鄰里互動,來加深居民對這舊區認同感,爭取繼續留下的居住權。他們雖知抵抗政府的重建過程困難重重,但他們深信建立居民對自己土地及自己的家有更多的信任感,反抗的力量會逐漸強大。土家主張「自主共生」,想做就自己動手做,並學習與別人相處。
8/3(三)
「職工盟」與「食德好」組織經驗
職工盟是從勞工的問題為出發的工會聯盟,有辦理一些課程,特別的是職工盟-石籬中心所使用的空間是一所廢置的小學,他們辦學的理念除了是要給勞工一個學習的機會,也希望藉由課程接觸更多附近的居民,透過加入工會來保持聯繫,課程會依據香港展業的發展而有所調整,有一些免費課程是政府補助,而較專業及生活性的課程會收取費用,這樣的方式有點類似台灣的職訓局。除了勞工就業、工時議題,他們發現到勞工除了工作上的問題外,勞工背後所要維持的的家庭生計更是他們生活的壓力來源,於是2009年職工盟推出【食德好】計畫,到菜市場回收菜販的剩菜,並與菜販討論回收的「食物」標準,並分派給需要的人。
職工盟與食德好以勞工角色出發,透過不同目標方向去關心及幫助更多社會底層的人。
「港嘢」-本土X自主,用新思維解決老問題
分享人︱浩盈、龐一鳴 分享
「港嘢」在廣東話的諧音是講話的意思。
港嘢由一群香港年輕人組成,是以「食物」去連結在地生產者和消費者,支持本地農業和日常用品生產的行動。香港其實不是沒有本地自產的東西,但因香港長期以金融、地產等服務業為主,大量以進口方式來提供生活需求。自1997年香港回歸、2014年香港學運後,「香港人」似乎都在尋找未來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尋找可以改變社會現狀的想像及方法。這次聽到他們以香港年輕人的角度,去試圖解決他們看到的問題進而分享他們的新思維及「個人」行動案例,如:一鳴發起轉變交通方式一年行動,不搭地鐵及巴士(因這些交通的背後都是地產商所提供的),改由共乘及騎腳踏車方式抵達目的地。浩盈也分享他們透過食物,用吃聊的方式來慢慢傳遞好的食物的知識,唯有支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概念才不過度理想化,這是他們希望透過「非一次性」的行動把抱怨轉為行動,轉化成生活。
「香港年輕人還可以做什麼?」,這是他們不斷再思考的問題!
在香港充滿選擇性很多充滿著便利的生活中,他們強調自主自由,出發方向不同,希望可以從自身(個人)出發,思考生活與工作的界線,不再隸屬於組織底下,雖然看似個人的行動,但對解決問題的彈性是很大的,他們有自信地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