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心得報告

文/柳秀慧

        此次的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主要座談對象為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鶴見川流域中心,因此見識到日本公部門(以上兩者皆具半官方色彩)及學術單位如何操作大型的環境計畫,如超級堤防的四百年思維,在在令人折服其規劃的遠見及用心,而計畫中不忘引入市民意見參與,共同思索維護家園環境之規劃,並讓相關之市民運動延續數十年不墜,均讓人驚嘆日本公部門之專業精進及市民運動之蓬勃。

        但在與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對談的過程中,卻隱約感受到日本技術官僚對其工程專業領導思維的自豪,同時不經令人開始思考其民間力量是否具有主體自發性,或只是偉大工程中的陪襯角色,在工程專業領域中,市民運動中的反對聲音是否還具有發言與運作的空間。深究此次參訪的一些成功案例的背後,不難發現公部門的主導力量,或許是兩國的社會經驗及文化不同使然,或是我們所選擇的參訪對象性質過於一致,故未看到”較不溫和”的市民運動。

        日本的社區營造較台灣提早約一、二十年,或許早期社造發展尚未成熟,故從北澤川綠道的營造過程中,會發現這是一個以人的想望為主軸的社區營造,而忽略了自然的主體,仍以改變自然為手段,企圖營造近似自然的環境,而非尊重舊有的自然環境生態,超級堤防的構想不也是這樣的思維。因為這樣的思維模式,現在看到的北澤川綠道是蓋在舊北澤川的上面,而河水是需要透過幫浦的傳送,才能讓北澤川綠道流水潺潺,人造的大自然是對於自然力量的折服還是人類對可控制自然的自豪?

        重新思索何謂社區營造,打造公民社會的途徑又是什麼?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靜岡縣三島市

文/柳秀慧

  
從湧泉之城到髒亂之源

    靜岡縣三島市人口約十一萬四千人,是擁有許多自然湧泉的城市,而這些湧泉的水源則是來自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相傳流經三島市市中心的源兵衛川是開鑿於奈良時代的農業灌溉水道,全長1.5km,其源頭是位於三島車站南出口約5分鐘路程的「樂壽園小濱池」,早期居民的生活與這條河流緊緊相繫,是小孩戲耍、婦女洗衣、傳統習俗「濱降」舉辦的地方。

    但到了1960年(昭和30年代)之後,日本開始經濟高度成長期,工廠作業對地下水的汲取,環境建設大量的混凝土覆蓋了土表導致雨水無法滲透,家庭廢水的排放等等,不僅讓源兵衛川水量減少,同時水質也急速惡化,原本與居民息息相關的河流,成了大家不願靠近的髒亂之地。

轉折點~整合工作(grand work)

    1992年9月三島市的八個市民團體以河流再生及活化水岸環境為目標成立了「整合工作三島執行委員會」,該會主要是受到英國grand work 的協力。整合工作(grand work)為1980年開始於英國時施之新社區營造政策,此政策一改以往由政府主導之社區營造,而委由連繫政府、居民、企業促成合夥關係的民間團體進行社區營造,導出居民與企業的構想及能量,以期能結合這些力量讓地方再生。

    而致力於「合夥(patnership)組織」為主體的社區活化及開發計畫,並非僅止於英國,還擴及歐盟,由國家或歐盟直接供給支援資金的計畫也正在擬定中,此計劃的國家或歐盟支援必須由「合夥(patnership)組織」提出申請,至於支援組織的評選則針對該「合夥(patnership)組織」的計畫進行審查及監督。

    整合工作(grand work)的機能為促成居民、企業、政府三方的合作,三島整合工作組織扮演仲介的角色,在擬定計畫前花2-3年的時間,與當地居民進行討論並安排課程或讀書會,讓居民了解相關議題,然後必定要求鄉代表會提供經費。如果地方居民未達成共識經費將無法提撥,由此可看出地方意識以及共識的達成受重視的程度。

    整合工作組織在地方上扮演以上所述之角色,並且結合政府與企業的力量,進行有別於行政主導之全新的社區營造運動。(「川人街~活用河川的社區營造」,財團法人水岸整備中心編著,文:吉村伸一,譯:李宜欣)

閱讀全文 “日本川人街見習之旅~靜岡縣三島市”

2010.08.14護沙監測

圖:陳嘉雯、文:李翊瑄

時間:2010.08.14 早上9:30
天氣:大晴天  氣溫:攝氏36度C(可怕的溫度!)風向:西南西

沙洲高度:(單位:公分)
1-1:135.5       8-1:160
1-2:83.5         8-2:151.7
3-1:133.7       原5:121
3-2:133.4       原6:174
5-1:120          縣1:124
5-2:85.5         縣2:119.2
7-1:147.5

這次監測依舊有台南縣青年志工協會的4位高中志工一起參與北門社大每月的護沙監測行列,未來青年志工協會也將持續參與。

這次的監測是以護沙監測及海岸廢棄物監測為主,在監測前,大家頂著豔陽聽工作人員先說明七股沙洲狀況及為何要做監測。之後,便開始今日工作了。

<青年志工量竹樁高度>

<遠方海廢組賣力撿拾垃圾並做垃圾分類登記>
<海岸線>

經過幾次的護沙監測後,青年志工以成固定班底了,很開心有他們一起參與。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能已行動一起來關心我們的環境~

北門社區大學99年秋季班教師小聚側記


文/圖 蔡文凱

8/21北門社區大學舉行99年秋季班教師小聚,社大每學期開始前都會召開教師的聚會,有別於以往的聚會方式,這次教師聚會我們特地邀請方雅慧老師,由雅慧老師帶領與會的老師進行教學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聚會一開始由歌唱引導老師放鬆心情,有些音樂性質課程的老師當場還記起曲調來。

歌曲–河流教唱

老師聽曲記下的譜

進行溼水彩的體驗,每位老師盡情揮灑手中的水彩筆進行創作。

閱讀全文 “北門社區大學99年秋季班教師小聚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