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6海岸監測

文:黃湘怡  圖:李翊瑄、柳秀慧

時間:2010/10/16  10:10

天氣:晴

氣溫:攝氏30度

風向:東北東

潮汐:-0.4825m

氣象資料來源

中央氣象局潮汐預報 http://www.cwb.gov.tw/V6/index.htm

南部氣象-即時觀測(氣溫風向溼度等等)  http://south.cwb.gov.tw/Obs/frindex.htm

測量沙洲高度:(單位公分)

image

閱讀全文 “2010.10.16海岸監測”

99秋季班代小聚

播放護沙影片給同學們看,並透過這個機會介紹宣傳社大在發展的重要議題,期待可以有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
暖身小活動─找到名牌的主人並了解對方的學習背景可是大家都偷偷在找自己的名牌在誰手上,或是喊手中名牌的名字。

用最短的時間認識彼此然後介紹對方,難免會有一些有趣的狀況發生。

          西式宴會小點心教學與實作

美味的點心


大家吃的不亦樂乎


資深班代分享經營班級的心得
感謝辛苦的班代─頒發學習券
99年秋季班班級幹部會議,圓滿落幕。

日本初體驗—河川見學之旅

圖文 / 謝美鈴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

這是人人口中熟悉的兒歌,多麼令人羨慕的居民環境,也是這趟日本河川見學之旅後,魂牽夢縈的感受。

    記得大學時期有個同學家住宜蘭蘇澳,他說從小到大,每到夏天便會呼朋引伴一起到武荖坑溪邊抓蝦玩水;我的外公老家在台南安平,常聽媽媽說,他們小的時候可以都從中正路的碼頭搭船到安平玩,後來運河漸漸淤積,無法行船,從此就成回憶。有同學來台南玩時,問我:你們這裡附近有溪可以玩水嗎?想了很久,好像只有水庫,但是水庫可以玩水嗎?那種可以踏著清涼溪水,坐在石頭上發呆的情景,真的要到深山裡才有了。

    這是我的日本旅遊初體驗,出發前,自己與家人朋友一直在討論,我的工作與河川的關係,而第一次去日本應該是想好好體驗文化的不同,每天那麼充實的見學行程,會不會有點可惜?我想,總是會有收穫,於是踏上了這趟旅程,也慶幸自己參與了。走過了東京、橫濱到靜岡,看到河川與居民生活緊密的連結著,政府、第三公部門與民眾的間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與配合,一點一滴建立起美好的環境。這次參訪的行程中,不斷地聽到專家學者們說起某某河川專案做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第一次親眼見識到的高規格堤防,未來還要繼續做四百年,這是一種態度,一種讓人對日本精神不由得的尊敬與佩服。
閱讀全文 “日本初體驗—河川見學之旅”

99年秋季期中活動


北門社大99年秋季班期中活動「生態北門‧健康社區」系列講座,將於9月24日起陸續展開,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與~
以下是各場次活動時間地點,名額有限,歡迎預約來電報名喔~


女人的故事—性別平等教育
時間:99年9月24日  星期五  上午 9:00~11:30
地點:學甲鎮圖書館(學甲鎮建國路38號)
講師:歐陽慧芳、徐玉婷
費用:免費
內容:透過團體帶領的方式,分享彼此生命故事經驗,藉由不同的媒體素材,引發女性對性別議題的重視,提升其敏感度。探尋台灣女性的特質,經由重新思考與定位,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

用影像紀錄社區—「灰磘港ㄟ由來」
日期:99年10月2日起,星期六上午9:00~12:00及下午1:30~4:30
地點:北門鄉玉湖社區活動中心
講師:鄭富璁(自由影像工作者)
費用:保證金1000元
內容:從課程中便走入社區的傳統產業文化,由紀錄片導演一步步帶著學員從田野調查做起,回溯玉湖社區的歷史,並透過口述歷史訪談,觸摸老一輩的愛與智慧,試著用影像修補年邁失修所帶來的產業文化斷層,透過老照片的尋找、收集,以及影像的拍攝與結構,重拾在地傳統產業所帶來的情感與生命力。
※具備基礎電腦能力,自備DV、數位相機





閱讀全文 “99年秋季期中活動”

川人街日本的河川營造見學之旅—鶴見川流域

川人街日本的河川營造學會見學之旅—鶴見川流域視察

圖/文:謝美鈴

紀錄日期:2010.08.18 星期三
參訪地點:鶴見川源流區、鶴見川流域中心

■鶴見川—緩慢流動的河川

鶴見川源流處海拔117公尺,全長42.5公里,流域面積235平方公里,其中85%有人居住,約188萬人口,森林佔15%,期間有水田跟蔬菜的耕作區,是一條都市型的河川。

方案一:鶴見川源流廣場

今天大澤浩一老師帶領大家散步走源流路線,去看鶴見川源流的營造設施。流域中心每年元旦都會號召150名志工,參加二天一夜走源流路線,走至出港。

河川源流有湧泉,湧泉稱作谷戶,來源是雨水、地下水,有1700處谷戶流至鶴見川。在過去,源流區到處是農田,森林面積約有100公頃,一路上看到山丘上種了很多竹子,原本有生產竹炭的產業,現在已經沒有了,擔心過多的竹林會漸漸成災害,所以砍伐來抑制生長,砍伐下來的竹子會拿來作水土保持。

圖:今天的竹林樣貌

閱讀全文 “川人街日本的河川營造見學之旅—鶴見川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