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鎮廣益魚丸參訪

文/陳嘉雯           日期/98年6月24日


吃的新鮮現做的食物總是吸引人。

廣益魚丸第二代接班人李老闆,正忙著將新鮮的虱目魚攪拌成魚漿,邊加入水注意濃稠度以及注意攪
拌器皿內魚漿分布的同時還需要解答我們提出的疑問。製作魚漿的前置作業遠比攪拌魚漿複雜許多,整條魚分離成魚腸、魚頭、魚肚、魚骨後剩下的魚肉才是製作魚
丸主要的原料。而且製作魚丸還需要越大、肉質越粗的魚才會有好吃有口感,肉質軟像鱈魚就不適合。

每天現做的虱目魚丸打著新鮮的口碑,前來購買的消費者看到剛起鍋熱騰騰的魚丸放在架上散熱,可以買到最新鮮的食物。因此即使必須每天四點就起來做魚丸,但能讓顧客買的安心,老闆也願意。
 

看著魚漿進入機器後變成一顆顆的魚丸,落入冷水盆內立刻塑行,大小一致。剩下無法進入製丸機的魚漿則要靠手工捏製成魚丸!俐落的手勢與速度,老闆及員工一起將魚漿握進手中,配合手指與手掌的默契轉動後在大拇指壺口處擠出一顆顆手工魚丸,手的靈巧度還可以隨時做出不同大小的魚丸。相對於機器製成的魚丸經過擠壓的嚼勁,手工魚丸的口感較為鬆軟,適合小朋友及牙齒不適合咀嚼硬物的老人家。
 

吃過廣益魚丸後,才讓本來排斥魚丸的口感有不同看法。因為喜歡吃食物最原始形態,喜歡魚勝過魚丸。不過,為了增加口感而增加碎肉、去腥味所加入的蒜末所製成的魚丸,確實有獨特的風味。不會有硬澀口感,反而是Q勁魚丸與蒜香滿溢口中。
 

李老闆在忙完後坐著和大家聊天,每個人將自己對於製作魚丸的疑問提出,老闆也不厭煩的解答,在聊天中分享個自想法互相交流。最後,我們每個人帶著一身魚丸味及老闆送的魚丸結束今天的參訪。
 

藉由聯合課程認識地方上農特產品,與貼近我們生活的地方各行各業一同成長是每次參訪最大的收穫。

2009.10 護沙監測


文 / 陳怡吟、謝美鈴   圖 / 李翊瑄

時  間:2009年10月17日10時15分
天氣狀況: 晴朗
氣  溫:28.7℃
風  向:北
潮  汐:潮高0.626m

測量樁高度(單位:公分)
1-1:102             8-1:145
1-2:122             8-2:146.8
3-1:97.5            原5:78
3-2:134             原6:163
5-1:101             縣1:104
5-2:58               縣2:90
7-1:150

今日第一次參與護沙監測,在還未參與實習前,就有聽說過北門社大的夥伴們在七股沿岸長期參與協助海岸監測與護沙活動,而甚至發展出工作假期的模式,讓青年人有機會參與環境工作,同時更認識七股。

沿著濱海的風光,一路沿著大大小小的漁塭,走一大段路才到了護沙地點。一下車,就遇到強勁的風,風沙飛滿天,這時,社大同仁美鈴提到:這是因為每年這個時間東北季風風力漸漸強盛,沙子的移動就更加快速,隨風飄往他處,經年累月下來,加上其他的環境因素(水庫攔砂壩、突堤效應…等),目前海岸線以一年將近28公尺的速度在退縮。走在沙洲上,腳非常容易就陷到沙子裡,鞋子裡也遍布著沙,一不小心沙子就會隨著各種可能被帶離開沙灘,北門社大從96年開始進行護沙工作,以竹枝編籬的方法,試圖減緩沙子的流失。

今天來到這裡的工作有兩項,第一項就是測量沙丘的高度,在社大已經標記的竹樁作測量,每個月的數據累積下來,可以作為沙丘的變化的參考。另外一項工作是撿拾海灘廢棄物,將不同物件數字累加統計紀錄表,累積、分析,可以知道頂頭額汕沙灘上大部分的廢棄物來源是什麼,而有進一步的討論。

每次護沙監測前必須先查明今日的潮汐、風向與氣溫以方便基礎資料的建立。看著工作人員俐落的測量木樁高度,在測量的過程中也跟我解說,在多次實地工作的經驗及嘗試之下,目前標定的測量木樁有13支,包含最早一次的護沙工作留下的、工作假期時志工完成的以及縣政府施工的部份。聽工作夥伴們說,今年工作假期時發現往年做的竹柵已經被沙子覆蓋過去,今年的志工蓋起二樓也特別有繼續傳承的使命感,這也證明了護沙工作帶來了不同層面的效益。

在監測完後,我們沿著堤岸邊走,去觀察並拍攝這一個月來海岸的變化,而路邊的大肉粽(台南縣政府的防汛專用石,據說一顆價值一萬五千元)還一直在,遠端似乎有著不知名的工程車進出,繼續著海邊的工程…這次參與海岸監測又學到一門新知識,而海岸的保護卻是要更多人的一起努力,所以期待下次我們東港溪的夥伴們一同來參與~~

北門社大交換工作日誌(陳怡吟)第二週10/13~10/18

 

10/13

經過一個禮拜,對於社大的業務更為清晰,對於社大的認知其實大部分都是停留在開課、請老師裡面;但不同的是,社大會視在地的需求,對自己做出不同的定位點。北門的護沙議題也是因此而產生出來的。

10/14

第一次跟著到課堂上,社大的課程會因為區域性的不同,而展現出一些不太一樣的特色。但大多數的課程其實也反應出現代人對於學習的需求性,這次跟去的課程是烹飪班,在課程上參與的學員大多為婦女,不過也有一位男性參與其中,這也反應出學習是不分性別的。

閱讀全文 “北門社大交換工作日誌(陳怡吟)第二週10/13~10/18”

2009.10 一同去護沙-北門社大增加護沙新成員了!


文/宋金山
圖/李翊瑄

多年前的冬季在參與一場關於「倒風內海」的研討會,最後一個行程是搭竹筏出海看沙汕,沿途看見來自北方的嬌客- 鸕鷀,也看到了沙洲上豐碩的濱海植物群,這樣的景象讓人心神振奮。然而望向水泥堤岸看到的是被掏空的海堤及,如此狀況則令人為之擔憂,因為前述的景象將可能因後者的擴散而面臨消失,對於如此現象在世界各國的應對作法大抵是「養沙、護沙」。

台南縣的北門社區大學就在台南縣歷史上二大內海(台江、倒風)的北門區,海岸地形為沙岸,每年自山區沖流而下的沙土數量相當可觀,再加上鄰近將軍漁港完成後所造成的「排沙效應」致七股地區的沙土是一個急需探討解決的問題。

固定監測的竹樁上用鋁標上記號
因為竹枝而堆起小沙丘


民國九十六年北門社大決定投入七股的護沙工作,那是一個吃力不討好而又需長期投入的傻瓜行動,但她們這一群儍瓜依然無悔的進行,她們運用「編柵養沙」來固沙護沙,後來的成效帶動了地方政府的投入,只是我們的公務單位似乎永遠只曉得生不曉得養,其後的監測與後續觀察卻不了了之。
  
10月17日星期六的天空好藍,又有徐徐涼風迎面,真是「護沙監測」的好天氣,跟社大伙伴約好在「三不等」見面進行我第一次的護沙監測,很有趣的店名讓人心情有著更高的期待。Solio銀色小車帶來了伙伴,哇!怎麼全都是小女生啊,看來我這個老先生還真的成為今天工作的弱勢族群了!

測量護沙成果


隨著車子穿梭於鄉間小道,夾著海水鹹濕的微風帶我們來到工作現場。一停車,眼前呈現的沙塵漫延猶似戈璧沙漠一般的沙丘與被沙掩埋的道路,距離停車不遠處是政府單位的清沙工程進行著,怪手司機正一次又一次的把路面週遭的沙丘讓它消失,連帶生長的植物族群也因此而沒了生命。相對於生物鏈而言也將因此而有所改變!而在堤防外連接大海的沙灘上我們一群人分成二組(監測及觀察)正努力工作著,過程中美玲、湘怡及秀慧主任的閒談中瞭解到豐碩的成果:一根 二米 多的木樁剩下不到80公分 露出,那樣的成果真的很令人感動,但由於植被的消失加上接續的東北季風所形成的「風吹沙」效應,將可能會造成該地區的生活環境受到沙塵影響。
  
而面對此一狀況,主任似乎也認為單憑她們及志工的努力是不夠的,她們需要專業的機構或專家學者來共同投入及指導,讓這樣的工作能讓更多人瞭解為何環境帶來什麼。走筆至此,心中浮現一個世俗現象:對的事每個人都會說、也很會說。一提到「一起作」立刻消散無蹤而且還嘲諷工作者,這樣的人啊!常是澆息投入者熱忱的臭水,這也包括了現在的學術專業。

政府工程


真心寄望有心者,不論妳現在已投入還是觀望批判,是否放下自我的主觀,親自下來參與,唯有流汗工作才能有甜美的果實,也才具有了批判的權力。回程後與秀慧主任電話中閒聊問了一句:「為何台灣的NPO & NGO 的工作族群大都是女性。」 她的回答很中肯確實:因為台灣的男性背負了長久以來的社會現象之制約。看來,台灣的男性朋友得設法突破,否則未來的工作機會會越來越少喔!

98年秋季「生態北門健康社區」期中活動開跑囉~

北門社區大學98年秋季班期中活動已經開跑囉~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來參與

報名電話:06-7236483,傳真:06-7236485
(請註明參加者姓名、聯絡電話、場次)

◎古典音樂欣賞

時間:98年10月14日起 每週三 晚上7:00-9:00
地點:佳里國中團體諮商室
講師:陳金胡
內容:
歡迎有心一窺古典音樂堂奧的朋友參加。課程內容安排深入淺出、精采豐富,讓大家從輕鬆有趣的樂曲聆聽中,發掘自己遨遊音樂世界的潛能。
收費:每次上課酌收教材費100元(附贈DVD一片),親子、夫妻共學半價。

閱讀全文 “98年秋季「生態北門健康社區」期中活動開跑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