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頭殼講座 城鄉再造 ~想到水果、想到台灣,想到鄉村,想到台南

呂家華2010/6/7



        6月3日,星期四的夜晚,台南誠品外頭飄著小雨,四十多位的老朋友、新朋友,一起與當過台南縣副縣長的曾旭正老師、莉莉水果店的李文雄老闆、曾擔任自由時報藝文記者的孫嘉穗老師、擔任過中央及地方都計委員的林峰田老師,以及成大研發長黃吉田老師,在這週的「新文化頭殼」講座,從不同的角度,逗陣來參詳參詳「城鄉再造」這個主題!討論農村經營、農特產,以及都會和農村的地景藝術。
        不久的未來,縣市合併後,這些議題都是大台南的挑戰,也是轉機!且聽五位講師從空間的想像、政策的制度、文化與教育,以及不同的媒介或載體,來一一分享他們頭殼裡的東西!


水果當媒介,同時品嘗大台南的農村地景


        李文雄老闆一開場,就開心的告訴大家,他花了五年時間,統計出台南縣市是全台出產水果最多的地方,也告訴我們這當中的地理空間因素。 並娓娓道來,他經營莉莉水果店後,最大的願景,就是當人們看到、吃到水果,就想到台灣、想到台南。如同,台南縣出產的哈密瓜,和台南市出產的西瓜,都有它們和這塊土地的關係,無論是栽種的方式、評比的活動,或是整個產銷制度的變化。李老闆也不忘提醒我們,這都是農民經過幾世代流傳下來的經驗知識,以及不斷改良的努力與投入,才能使台灣變成現在的水果王國。
        但,李老闆還有一個夢,期待台灣有一個農業的貿易園區,希望在縣市合併行後,這個農業的貿易園區可以坐落在林森路上的農業改良場,提供台灣各地農特產進駐,供應台灣各地的農特產給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


以文學地圖的概念,想像城市和鄉村的關係


        城鄉的發展,空間的想像,其實可以很有趣!就像孫嘉穗老師告訴我們,彼得兔的作者,林徳斯霍,她的創作和莊園,在英國湖區不僅只於是個導覽可參觀的文學作品或場所,或是從了解她的生活起居和方式,思考整個環境如何影響她的創作,更重要的是看到她的作品如何回過頭影響英國湖區的地景。這不僅是文學在當地的一種保留過程,同時也是透過這文學作品,重新創造與詮釋在地的景色與地貌。這樣以文學串起一個城鄉的想像,孫老師也再舉了另一個英國的例子,莎士比亞的故居所在地,史特拉福。
        史特拉福的每一個地方,都透過每一張地圖,重新想像,在地和每一個人與莎士比亞的關係在哪裡,如何讓莎士比亞和他的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走進小鎮的生活,讓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看到歷史流下來的內涵,當然這背後也需要國家文化政策的支持,透過不同的形式,讓當地人和外地來的人,甚至是連結全球的資源,一同探索不同的可行性。
        當我們回過頭,思考台南保留過去文化古蹟的同時,也應思考新的文化元素,如何重構這個城市新的可能。
        其次,孫老師也提到在縣市合併中,台南縣有自己的想像,台南市也有自己的想像。這過程中如何接起來,也許,社區營造和學術單位的大學,就可以是那扣連點,例如大學中的媒體相關系所,在縣市合併過程中的紀錄不只是紀錄,也在幫忙型塑共同想像的空間。因此,整個縣市合併,城鄉想像的過程,不同的人力資源和人才培育,如何透過媒介的連繫,把不同的環節扣連起來,也是我們在未來可以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閱讀全文 “新文化頭殼講座 城鄉再造 ~想到水果、想到台灣,想到鄉村,想到台南”

南方社大敎與學的風格與想像-北門社大

柳秀慧/北門社區大學主任
2010.3.23
南方

    南方。以批判全球化的觀點而言,南方是被剝削、被殖民、貧窮、弱勢的第三世界;對台灣社會而言南方是政治與階級意識形態的隱喻;那麼當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時,南方意指謂何?只是單純的地理設定嗎?還是要控訴身處社會資源(政治、經濟…)的邊陲地帶?是想標舉對生態環境較友善的生活型態嗎?還是想凸顯農村與城市間的差異與距離?或者是想創造出另一種有別主流的價值信仰(或世界),同時相信這樣的價值是可在社大的教與學之中被實踐?

  因此在思考南方社大教/學時,不可諱言,其中必有意圖藉此確立以南方社大為主體的辦學觀點。而以南方為主體的另立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其從AntiAlter的過程,正切合本次工作坊所談的藉由批判反思的力量創造另一種可能性。或許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是可做為我們發展南方教/學觀點的參照。


另一種可能

    若說多元、草根、另類是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那麼我們就依此嘗試從中找尋南方社大發展的可能性:

(一)  多元:另立全球化運動匯集串聯了多股運動組織(ex婦女、農民、勞工、人權、環保…),參與成員及議題呈現多元性,但亦因此其運動力量更為壯大,網絡更加綿密,支持了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行動;另一方面,其採用「橫向」運作的網路,拒絕任何垂直的階層結構,讓不同運動能協力共進。
    由此反觀社大,當社大發展公共議題時,不也同樣需要從多元的角度切入,串聯各組織合作推動,尤其當目前多所南方之農村型社大在面臨城鄉資源的落差時,尋求其他區域組織及社大夥伴的串聯合作,亦不失為解決困境之良方。同時平行夥伴關係的建立,亦是確保未來長遠合作的可能。
    再往社大內部來看,因社大學員的屬性差異極大,更需要多元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模式因應。而學校、工作人員、老師、學員之間,若以傳統學校垂直階層結構的方式運作,亦只是再複製了傳統威權的教育體制,如何讓每位進入社大的參與者,藉由多元、對話、自主的方式進入到社區大學的運作,社大所標舉的打造公民社會才能有實踐的可能。

(二)  草根:另立全球化運動透過草根行動關注了在地化、社區經濟、糧食安全等議題,而這與南部多所社區大學關注的在地議題多有交集,同時在行動過程中亦有雷同之處。南方社大必須清楚了解在地社區是社區大學學習與實踐的場域,唯有真實面對在地社區的需求與困境,社區大學在南方的設立,才有其存在之意義。而社大工作者更應清楚自身定位並非只是社大行政人員,更是在地社區組織工作者,如何透過學習活化在地社區,讓關注議題由下向上發展擴散,這正是社大工作的最大挑戰。

(三)  另類:若說另立全球化運動是批判與反思的力量的崛起,試圖試跳脫主流價值,尋找另類道路的可能,那麼社區大學在成立之初即試圖藉由社會學習來深化社會民主意識(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為台灣社會發展找尋另一種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來說,當社區大學提出發展人的「經驗知識」,以補套裝知識的不足時,對於教/學的想像是否有跳脫出主流教育的教學模式,讓我們反思現今社大課程教學,其實大部分課程進行仍是複製著傳統教學空間與方法,但我們亦看見有些社大藉由各式課程教學實驗,或對老師的培力訓練,試圖找尋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無可能在這些教學實驗過程中,打破教學者與學習者的界線,翻轉學校的角色定位(學習提供者→陪伴者、學習者),為社區大學的教/學尋求另類之道。

展望未來

    因此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面臨成人教育的學術霸權與僵化的官僚體制對社大發展想像的限制時,當我們面臨台灣偏鄉地區產業衰微、在地文化消逝與人口外移老化時,我們冀望南方社大在抵抗的過程中,能找尋出另一條道路,而這其中包含了草根的行動、對學習的另類想像與對多元化的實踐。

(本文發表於2010329日,南方社大反思性教/學實踐工作坊)

南瀛鹽景探幽~導覽心得

文:學員鄭淑清    圖:北門社區大學



        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在2010年5月16日辦了一個「南瀛鹽景探幽」活動,簡介上寫要藉由實地踏勘,認識鹽田結構,體驗鹽田文化,而且行程中包括了台區、中寮、頂山、青鯤鯓、馬沙溝、中洲、井仔腳、舊埕到蚵寮等地的鹽場,等於涵蓋了整個北門區。說來慚愧,身為鹽分地帶的子民,但對本地的鹽田文化所知其實相當有限,從小感覺好像就是七股和北門有鹽田而已,哪會有那麼多鹽場可看?基於一份好奇,又見有鹽鄉文史工作室的專家許献平老師講解,便報名參加了。


    從早上8點半集合出發,到傍晚近6點結束,這一整天下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台灣有這麼一頁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鹽業歷史!很感謝許老師,從頭到尾、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的,把所有和鹽業相關的事物,從歷史背景、鹽田結構、作業工法、曬製程序、道具寮房、採集運輸、到鹽工、鹽警、鹽官的行政體系全都一五一十的做介紹和解說,我既佩服許老師的博學廣識,更敬重他的耐心和熱心。他說南瀛鹽景可介紹的點至少有200個,今天只能安排幾個景點,但是因為他介紹得太仔細了,連安排的景點都無法悉數跑完,實在是太遺憾了!

閱讀全文 “南瀛鹽景探幽~導覽心得”

2010.5.12護沙監測

圖文:柳秀慧

時間:2010年5月12日 上午10:30
天氣:晴天
氣溫:31度C
風向:西北
潮汐:0.617m

沙丘高度:(單位公分)
1-1:102       8-1:178.5
1-2:71         8-2:176
3-1:80         原5:74
3-2:150       原6:164
5-1:65         縣1:123
5-2:91         縣2:134
7-1:140



夏日已近,氣候炎熱,大夥頂著炙熱的艷陽開始沙洲的測量工作,熱衷海釣的歐吉桑不在乎大太陽亦開始準備起釣魚工具了。 

退潮時,海中消波塊與沙灘連結的沙地裸露出來,呈現一個又一個的半圓弧形。











 
人在海邊的活動製造了許多垃圾,這些東西丟棄容易但難以處理,人在大自然中更應該審慎自己的行為。

  
 

夏日的沙洲雖然酷熱難耐,但植物仍展現強勁的生命力,欣欣向榮的生長著,期待七股護沙志工隊也能像這些植物一樣,不畏懼惡劣環境,持續成長。  



綿延的沙洲呈現一個一個新月型沙丘,風走過的路,留下美麗的足跡,邀請大家,為了保護這個美麗的地方,一起來加入七股護沙志工隊吧!

七股海岸與我

/許佳琪

他們的七股潟湖


內海是我們小時後的家

    我認識一位在七股土生土長的解說員大姐,在他的解說中,我曾聽他如此敘述他的七股潟湖:「內海是我們小時後的家,以前交通不方便,我爸媽帶我們住在網仔寮上,我們兄弟姐妹就在這一片海中度過我們的童年,以前在這沙洲上住了好幾戶人家,沙洲上還有淡水可以挖,生活起來還算方便;以前網仔寮的寬度有好幾公里那麼的寬,但是如今…….」這是在距今67年前聽到的說法,我才知道原來過去的網仔寮沙洲是很寬敞的,甚至還有人在沙洲上生活呢!

心繫這一片內海

    家旺伯是一位已逝的長者,我會在七股落地生根他對我的影響很大,家旺伯為了七股的這片海,賠上了女兒及自己的健康,是我相當佩服的長者,在他還在的時候,他會在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的茶桌上,與所有來訪者聊天,跟同村的友人聊聊七股的兩三事,與外來的人們談過去與未來要如何保存七股這片海,跟我則聊如何推廣七股這片海,並聊聊他與友人所發現的七股潟湖的問題;那時的家旺伯健康已不如前了,所有與海相關的問題都是詢問友人得知的,可見他多麼的心繫這一片內海。
    當時的我還未定居在七股,總是來來去去,有時颱風過後還到七股潟湖,會發現沙洲有些較大的變化,那時我都會與家旺伯討論原因,當時的我還以這是自然現象,直到2003年間,家旺伯開始告訴我,七股潟湖的北邊~青山港汕沙洲越來越小了,似乎有流失的問題,那時他已經透過各種管道向台南縣府表達這樣的危機問題,但或許是這些人沒有生活在七股,所以不能體會這樣的嚴重性(其實那時連我都還沒有完全感受到危機),更或許是大家都將它視為自然現象,覺得無需干預自然的演替吧!

海不是我們的
    第一次帶阿邊仔去施作護沙工作現場大約是在2007年的9月吧!當時站在堤岸看這潟湖南端的沙灘,她一直發出了嘆息的聲音:「哀叹!怎麼會變成這樣?沙都快不見了!怎麼會這樣?」阿邊仔開始細說著他以前所看到的潟湖。阿邊仔是我到七股開民宿後所認識的老人家,也是一位標準的七股人,生在七股也嫁給七股人,在他印象中的七股沙灘是相當遼闊的,沙子也比現在多很多,為什麼會選在那時帶他去海邊?是因為北門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即將於9月底舉辦第一次的工作假期,而阿邊仔即將是我們的講師。
    在這次四天三夜的活動中,阿邊仔以講師的姿態為志工講解如何編籬護沙,期間有華視新聞雜誌記者跟拍,後來電視播出後,我覺得這位可愛的阿邊婆說出的一句屬於她自己的至理名言,當記者問她說:「這樣的工程可以維持多久的效果?」阿邊婆相當直率的回答記者說:「海啊!不是咱們的!我不知道效果可以維持多久!說不定一個颱風就讓它割(台語)走了」每當我們在播放這一段影片時,大家都會哈哈大笑,但說真的在大笑過後,我總是會有一些心酸,因為這是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