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台灣農村社大另類香港學習之旅~香港郊野公園

行程主題:香港郊野公園

記錄時間:2015.8.6

記錄者:秀慧

        這次的參訪行程中會特別安排「香港郊野公園」,主要是正揚看了劉克襄的「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一書,書中提到劉克襄在香港的郊野公園的風水林中找到媲美日本里山內涵的鄉野環境,同時也想多了解香港郊野公園的相關制度。感謝Hostel主人Maggie &Spencer的熱心連絡,找了Hugo(鄭文健)幫我們規畫了路線,而能有機會走了這段香港郊野公園的山徑,這是一般人到香港很少會去的地方。

        當日一早出門搭了地鐵又轉乘紅色小巴士,在巴士上看著沿路景色,從無限迴圈的爬坡與山景後,終於抵達了西貢碼頭,出現眼前的竟然是一片海洋與穿著短褲夾腳拖拿著泳圈的大量遊客,這是個酷熱的豔陽天,全副防曬登山裝備的我們好像到錯地方了,原來還要轉乘九龍巴士94線到北潭坳。

        抵達登山口附近的小涼亭,大家先做自我介紹,除了這次參加另類香港行的南台灣組織外,還有Hostel主人Maggie &Spencer,以及他們的兩位朋友依萍跟Steven,Steven是Maggie在教會認識的中國年輕人,依萍則是原本從事NGO的朋友,現在同樣離職準備開始種田。其他就是協助這次登山的志工,領隊Hugo是一名中學教師與Maggie是在香港中文大學「流動學校」計劃中認識,因為此行人數眾多Hugo又找了「流動學校」的志工支援,有德仔、YB、Abel,其中Abel已有三、四十年的登山經驗,是位登山老將,也特別重視登山安全。

P1070199

        相互介紹結束後,Hugo為了讓參與者更清楚郊野公園的現況,特別說明了一些郊野公園的歷史脈絡與現今面臨的挑戰跟大家分享。香港郊野公園是指由香港政府將市郊未開發的地區劃出,做為康樂及保育用途的公園,大概類似於台灣的國家公園。香港郊野公園的成立須從1966年至1976年間在中國發生了文化大革命說起,這場革命運動促發了香港社會運動的興起,殖民香港的英國政府因此改變了對香港的統治方式,承諾給港人安居樂業的生活,因此有了公屋政策、9年義務教育及為了提供娛樂活動的郊野公園,但仍是管理思維主導政策的運作。

        香港的綠地覆蓋率約有75%,而郊野公園則佔有約40%土地面積,但郊野公園內有許多的「不包括土地」(enclave),即是當年劃設郊野公園時將原居民保留地排除在外之結果。而這些原居民的村落隨著香港經濟發展而農漁業凋零,年輕人離家到城市發展,村落和農地逐漸荒廢,因此近年發展商開始覬覦郊野公園中的「不包括土地」。原居民保留地須從原居民的「丁權」說起,香港在1967年剛經歷過一場由香港左派對抗香港政府的運動,而1970年代開始香港英政府計劃發展新界,因此需要新界居民的支持,故在法律上給予原居民的身分,並給予許多法律上的特權,最明顯的就是丁權。

         丁權是指年滿18歲的男性香港原居民,每人一生可以一次無需繳付地價,建造一棟3層樓高,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呎的丁屋,以目前香港的房價計算約值3~9百萬港幣,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是非常令人羨慕的特權。丁屋地涉及新界原居民的權益,這些原居民男丁擁有丁權,政府會保留地讓他們建屋,就算他們不建屋,也可以把丁權賣給發展商獲利,因此近年郊野公園內發生了土地原貌遭到破壞的情形,環保團體及登山人士想減緩郊野公園因不包括土地發展帶來的破壞,但擁有業權的原居民認為這影響了自己合法的權益,這兩種對立衝突的立場,在香港社會引起很多的關注與討論。

        在簡短的介紹讓大家對郊野公園有些概念後,我們分成3小隊起程出發,考慮到我們這一團均非專業登山者加上天氣酷熱,Hugo規劃了較簡易的行程,一段不到10公里的山徑讓大家體驗,路線為:北潭坳→赤徑→赤徑碼頭→黃石碼頭(搭船抵達),這段路徑行經了第五段的麥理浩徑,麥理浩徑總共有10段,我們走的是適合全家老小共遊的路段,因此步道設施為顧及可親近性鋪設了許多水泥路,但也因此顯得過於人工化。有趣的是在沿途見到許多自由行動的牛,早期香港農村依靠牛隻協助耕田,但隨著經濟發展農業衰退,耕作的牛隻被棄養,變成流浪牛後依然持續繁衍,數目不斷增加的牛隻超出環境的負荷,形成另一個社會問題。

P1070296

        雖是短短10公里的山徑,但沿途經過一座200多年的村莊,村莊已廢棄多年,附近還有一座荒廢崩塌中的教堂,聖家小堂建於1867年,教堂裡住著一位老伯伯,對於我們的到訪原本很不友善,但一聽到我們是來自台灣,態度立刻180度大轉變,親切的邀請我們進入教堂參觀他的維修成果,還拿出報紙報導他僅靠一己之力維修教堂的文章與我們分享。老伯伯一生的經歷很有故事性,可惜我們有時間的壓力須趕著與其他小隊會合,無法跟他深聊,僅知老伯伯的父親是共產黨的忠貞信徒,因此老伯伯在小時候就被父親送到中國,但在中國的成長過程非常的艱困,成年後想盡辦法終於回到香港生活,老年後的他為感念這個地方對他的照顧,因此留在這荒廢的村落整修教堂。

P1070287 P1070290

    中午在涼亭簡單地野餐後,折返赤徑碼頭搭船的路程上,我們看了一下紅樹林,彼此分享了台灣與香港紅樹林地異同,香港有8種紅樹林(欖李、銀葉樹、白骨壤、老鼠勒、蠟燭果又稱桐花樹、海漆、木欖、秋茄又稱水筆仔)比台灣的紅樹林品種更加豐富。紅樹林行程結束後就從赤徑碼頭搭乘私人小艇(要講價)到黃石碼頭,在附近可遮蔭的樹林中各小組分享了對郊野公園的觀察後,各社大致贈禮物感謝香港朋友協助我們體驗這次豐富的郊野公園之行,這次行程就在大家相互合影留念後圓滿結束。

P1070327 P1070337

P1070371P1070378

2015.08.15海岸監測

紀 錄 人:柳秀慧
時    間:2015年8月15日17時40分
天氣狀況:多雲時陰
氣    溫:30°C(現場測量)
風    向:西南
潮    汐:入流 06:12 退流 12:24 流量:大

沙丘高度(單位:公分)

0815監測

監測現場狀況描述:
蘇迪勒颱風剛離開不久,帶著忐忑的心情到了頂頭額汕,果然之前生長茂密的木麻黃林枯倒一片,路面也被積沙覆蓋,越過堤岸,沙面呈現怪異的突起狀,彷彿進入異世界的荒涼景象。

IMG_4025IMG_4737

沙洲植物馬鞍藤仍努力求生中,但濱水菜(海馬齒)卻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依然綠意盎然。

IMG_4771IMG_4012

殘存的6支監測樁又倒了一支,但倒樁狀態近乎傾倒與淹沒之間,監測樁7-2宣告陣亡。

IMG_4743

原本以為將會見到大量的垃圾廢棄物,沒想到沙洲垃圾量反倒變少,但出現了很難清理的大量細碎塑膠垃圾,這次撿到最多的廢棄物是塑膠瓶蓋,共撿拾到255個。特別的還有一個飄洋過海來的中國廣州塑膠桶,海洋廢棄物真是來自四面八方啊!

IMG_4763 IMG_4769 IMG_4018##

 

鹽焗魚

材料:虱目魚(全魚1尾)、粗鹽、檸檬

作法:

  1. 炒鍋鋪上粗鹽,放上虱目魚,再以粗鹽覆蓋全魚密封。
  2. 蓋上鍋蓋,開大火。聽到鹽爆聲後,轉中小火,悶燒約30分鐘。關火後再悶5分鐘。
  3. 敲開鹽層,取出呈盤。食用時,掀開魚皮,淋上檸檬汁即可。

 

香煎虱目魚肚

材料:虱目魚肚、鹽

作法:

  1. 平底鍋開小火,熱鍋後加少許油。
  2. 魚片不退冰直接放入平底鍋(肉面向下、皮面向上)。蓋上蓋,小火轉微火(幾近滅掉的那種超微火),煎15分鐘(這樣一來就可兼退冰,同時悶住的蒸氣也可以把魚肉蒸熟)。
  3. 將魚肚翻身,再把魚皮這一面煎的「恰恰」即可起鍋。
  4. 灑上少許天然海鹽,更添美味。

※以上做法參考漁夥部落股東易昆熱情提供之獨門祕技。

蒲燒魚肚

材料:虱目魚肚(4塊)

塗料:下列材料先混合拌勻

醬油(4大匙)、鹽(半小匙)、玫瑰紅酒(4大匙)、糖(1.5大匙)

作法:

直接烤

  1. 塗料以小火煮至濃稠,取出放涼。
  2. 烤箱預熱,烤盤抹油。
  3. 魚肚以塗料抹勻,放入烤箱,以180℃烤10分鐘。

 

蒸後考(做法A)

  1. 魚肚鋪平,倒入塗料,泡半小時後,蒸10分鐘,置冷後拔除骨刺。
  2. 將魚肚放入烤箱中,以180℃烤10分鐘後,再抹刷塗料(2次)再烤6分鐘,即可上桌。

 

蒸後烤(做法B)

  1. 塗料混合,放入炒鍋小火燒勻,放涼。
  2. 魚肚入蒸鍋大火蒸10分鐘,取出放烤盤上,塗上醬料,放入預熱的烤箱,以210℃烤15分鐘即成(中間要塗2~3次)。

※以上資料來源:虱目魚160(水產試驗所特刊:第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