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人:郭家寧
時間:2017年9月23日下午5點20分
參與夥伴:柳秀慧、謝美鈴、李翊瑄、杜靜怡、郭家寧、蔡晴文、許成瑜
天氣狀況:多雲
氣 溫:攝氏31度C(現場測量)
風 向:西北西333度
潮 汐:入流 07:48 退流 14:00 流量:中
風速:1.7.1m/s
這個月的生態沙龍是由翊瑄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咱ㄟ淡水魚》大致上和大家介紹了一些台灣河川內的魚種以及臺灣早期常民生活飲食,延伸討論了「為什麼要鼓勵吃淡水魚?」最主要還延伸了上個月秀慧為大家導讀時所提到的「海洋生態資源枯竭」的問題,在過分濫捕的狀態下,我們還可以有甚麼樣的應對方法?吃淡水魚或許是個能滿足民眾吃魚的需求,或許也能讓台灣的海洋魚類資源稍稍喘口氣。
在結束完導讀後,我們一行人便出發至頂頭額汕進行監測工作。在夏季的監測場次正好是夕陽西下的時間,總會在抵達現場後遇到許多在沙洲上拍照、觀賞夕陽的遊客們,而配備著各種監測工具的我們也相當吸引遊客們的目光。
抵達現場後,先補上了上個月發現已遺失的A3監測樁,並有鑑於上個月監測時發現太陽下山的時間越來越早且距離拉遠後,很難看見監測樁的位置,所以在這個月的監測還準備了交通指揮棒(真是非常感謝佳里國中教務處的支援)想試試看透過燈光效果是否可以讓監測樁更容易被看到。
圖1. 先將固定交通指揮棒並開燈。
圖2. 沙洲出現明顯的高低落差
開始要進入秋冬時節,在測量的過程中已經可以感受到明顯的高低落差,風勢也有逐漸增強的趨勢,因而在監測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捲尺被風吹捲而難以收拾的窘境。而且太陽下山的時間又更早了,雖然在此次的監測樁上有綁上了交通指揮棒更容易辨識,然而越來越快昏暗的天色也造成海平面的評估更加艱難,時間也不足以再去撿垃圾,所以這個月的監測就少了海廢監測了。
圖3. 遠處仍可見的指揮棒光芒
礙於天色的關係,9月份的監測B組及D組皆未完成監測工作,在結束後我們一同討論此次的行動,決定來年9月份的監測方式能維持在下午的場次但須改為乾溼線與植被線的GPS軌跡監測方式。而為因應季風造成捲尺飛揚的問題,或許也可以考慮購買「紅外線測距儀」且也可以改善距離的準確度。
圖4. 4月份timberland工作假期所施作的稻草仍清晰可見
待解決問題
重新定樁的A3樁尚未以GPS做定位,下個月須補定位。
風速器須更換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