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水產試驗所

日期:2017.05.19 早上10:00~12:00
地點:水產試驗所海水繁殖養殖中心(臺南市七股區三股里海埔4號)
講師:王俊堯
記錄:李翊瑄          攝影:郭家寧

一直都知道水產試驗所這單位,也常經過水產試驗所,但僅知道是在對水產作相關研究事情的政府單位,屬於一知半解狀態,因而社大安排此場參訪,希望能更熟悉水產試驗所,期待以後有更進一步連結。

來參與的學員組成挺多元的,有在學甲從事吳郭魚養殖的佘家兄妹三人(主要是哥哥在養殖)、愛吃海鮮的退休林氏夫婦、住在七股區有豐富生態解說經驗的佳琪、上過大北門農漁曆課程而聽過水產試驗所的啟明及奕齊、在佳里使用友善環境方式種植的女農淑華,大家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動機來參加,但大家目的都一樣,想多認識了解水產試驗所究竟在做些什麼。

首先由主要負責基因轉殖的王俊堯大哥為大家簡報水產試驗所的相關業務,短短20分的簡報,這才知道水產試驗所分六個中心,而位在七股的水產試驗所全名應是水產試驗所海水繁殖養殖中心,主力是虱目魚及石斑養殖。

<王俊堯助理研究員為大家介紹水產試驗所相關業務>

虱目魚養殖是照著傳統淺坪養殖方式,年初曬池整池、灑米糠、養藻;清明時放魚苗;中秋時收魚,而在清明到中秋期間就是得好好管理魚塭工作,最重要的工作不外乎是水質穩定,遇到天氣變化時,如低氣壓,這時要換水,把外頭的水引進魚塭中,讓魚塭的水流動,讓水含氧率高。王大哥也說道,用傳統方式養殖的虱目魚,其肉質較Q實細緻,而水產試驗所養殖的虱目魚會經過一定程序做標售,由大盤商取得,至於大盤商的通路如何就不得而知,我們想要買虱目魚來嚐鮮的機會也渺茫了。

另一主力石斑魚養殖則是今天著墨較多的地方,除了簡報中精簡介紹外,王大哥提供一片約20分鐘介紹石斑養殖史的影片讓大家觀看。從影片介紹中,了解到關於台灣在培育石斑魚種、魚苗的過程及相關資訊。世界400多石斑魚種,台灣就佔了117種,(而虱目魚僅只有一種品種),透過不斷實驗,從70年開始都有不同石斑魚種出現,點帶石斑、老虎斑、龍膽石斑、金錢石斑(在澳洲是保育類)、七星斑、河石斑(耐低溫),也知道在高雄以魚塭養殖為主,澎湖屏東則是海面箱網為主,而原來石斑魚是雌雄同體,因此培養成熟雄魚是關鍵。而水產養殖所便投入研究,找出施打荷爾蒙的方式,讓原本需要6~8年的轉性期縮短成只需要3個月,這速度快的嚇人吶。

室內相關簡報完畢後,王大哥帶領大家到戶外實地觀看水產試驗所的研究場所配置,介紹關於生態養殖概念,當養殖虱目魚白蝦的水較混濁而換水時,把水導入養貝及牡蠣池,利用貝跟牡蠣濾食的習性能淨化水質,淨化過的水再導入另一池養龍鬚菜(海菜)的池子,之後再回到虱目魚白蝦用的水,如此循換用水,概念挺不錯,但對於習慣大量養殖的漁民來說是有點不可行。

 <介紹生態養殖魚塭>

除了場所外,也看了養殖魚種場所及相關石斑魚分苗養殖區,由另一位大哥幫忙介紹較細節部分。


<目前種魚養殖場所裡有約20尾種魚,只吃成魚,藍色水車是美國水車,打出來的水泡較細緻,含氧量較夠,也能將懸浮物排掉,而橘色則是監測器,方便使用網路、手機等即時觀測狀況或記錄>

石斑魚是個分工算精細的養殖業,從受精卵到魚苗需要23小時左右,當魚苗長成2吋到3吋這中間育成期也很重要,因石斑魚是殘食性,一旦體型不一混養在一起時,會有大吃小的情形發生,為了避免而會去篩出體型來分類養殖,圖為分類池的狀況。

 
<浮料>                                                            <沉料>

大致了解後,學員也提出些疑問。

啟明提到換水是怎樣的方式?王大哥回應,當天氣變化,如低氣壓,水中含氧率不足,若水有流動會讓容氧率高一些,除打水車外,透過潮汐開關水門,排掉些舊的水再讓外面的水流進來,便是一種換水方式,換水不是指將水抽掉再放進新的水。

秀慧則問關於基改生物的問題,一般民間也會投入基改研究但怎麼確認民間基改管理是否妥當,不擔心會流入市面上去影響其他魚塭?

王大哥認為水產試驗所負責是核可其基改物種是否能上市,而相關管理則是由科技部負責。

農作物有基改,而養殖漁業也會投入荷爾蒙或相關基因改造研究,但魚類的基改似乎很少人探討,因此也無法有過多和水產試驗所的人員深入對話是較可惜之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