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錄 人:李翊瑄
時 間:2016年11月12日11時20分
天氣狀況:晴
氣 溫:攝氏 35度C(現場測量)
風 向:北
風 速:機器故障,無數據
潮 汐:入流 15:00 退流21:12 流量:長
與前一根測量樁之高低差(單位:公分,+為較高,-為較低)
長期以來在頂頭額汕監測護沙樁高度的模式,因有些監測竹樁已被沙子覆蓋,有些則是經風雨摧殘而倒塌,所剩之監測樁只剩4-2、6-1及7-1,因此在9月份邀請到林宗儀老師來介紹新的監測方法,是以簡易方式測量沙洲高低差的監測方法,也規畫十月份開始便要做新監測方法的事前打樁工作。但無奈因為公文往返而延宕至11月份施作,因難以掌握施作時間,無法招募志工一同參與,挺可惜的,不過,還有固定監測志工祈華的參與也讓打樁工作順利許多。
<打樁前,先來個大合照記錄一下>
<用鐵鎚將樁打入沙洲>
<定好基準樁後,用GPS定位>
<共施打7排基準樁,每排3根,耗費了1.5小時完成打樁工作>
所有基準樁都定點後,便挑選了10基準樁作為試作點。開始測量第一個點時,大家都還在回憶怎麼監測,七嘴八舌的討論一番,總算弄清楚流程後,全員都試著操作一次以熟悉新的監測方法,之後便分兩組,一組(翊瑄、秀慧、靜怡)繼續測量沙洲高低差,另一組(美鈴、家寧、信維、祈華)則往海岸邊做海岸廢棄物監測。
監測方法:一人將A監測樁放置基準樁前,一人從B監測樁看向基準樁,三點需成一直線後,再由A監測樁開始數格子直至能與B監測樁上方黑色處及海平面成一條線。每一格距離是2公分,若是數到第二格,即是A監測樁與B監測樁之高低差為4公分。
試作一排後,大概估計從基準樁至海岸線之距離約為2100公尺,花費約50分鐘。考量到人力及時間因素,往後監測將選擇四根基準樁:1、7、13及19,一起施做測量後再一同撿拾海岸廢棄物。
此方法算是較粗略的監測方法,無法和精密儀器的精細數字相比,儀器的租用費甚高,非一般民間組織負擔的起,很幸運未來林宗儀老師願意幫忙分析資料提供意見,讓北門社大長期累積的資料有更多可用性。
海岸廢棄物分類中,此次蚵繩數量頗多,其次是吸管及塑膠品/袋。想讓環境更好,可以從自身生活習慣做起,盡量不使用塑膠製品是較不困難的事情。
<來自中國的油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