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另類香港參訪心得 文:翊瑄
如果是以旅行來說,一直以為不會踏上香港這塊土地,這次的另類參訪能看到不同一般觀光行程所介紹的香港感覺挺有意思而決定來這趟另類香港行。
這次滿滿的六天香港行,從民宿老闆到與每個組織交流,都能感受到對台灣莫名的喜歡及期待。行程中安排參訪天水圍協作平台、與楊寶熙對話、西貢郊野公園、突破雜誌、馬寶寶社區農場、大澳漁村、與PCD及許寶強的社區學習在香港的對話,而不管遇到哪個組織,大家都會提到香港原居民的問題,也讓自己對香港有另一層認識。
相對於台灣的原住民,香港原居民擁有太多權利了,在香港這一塊小小土地上,原居民男丁一生有一次能向政府申請一間面積約700平方英呎,樓高三層樓的樓房,且免繳差餉(香港一種地價稅的間接稅稱呼),這權利稱為丁權,其房屋稱為丁屋。若往後政府要徵收其丁屋,還須賠償原居民一筆費用,而非原居民卻只能拼命賺錢購買房子,這最大差異造成許多人對原居民的不滿,也造成現今香港許多土地幾乎都在四大建商手中。聽著對原居民權利的不滿,這種歷史留下來的特權要如何解決,實在不是身為台灣人的我能給予建議,且即使是原居民也有分地方,各地方原居民對於自身權利及發言也無共識,就像在台灣各種民間組織喊著各種口號,但卻想各占一方而不想共同承擔面對一樣,不先團結有共識怎麼能真正解決問題呢?
除了原居民問題外,香港許多食物來源百分之90是來自中國,以蔬菜來說,其糧食自給率僅有2%,而若復耕農地讓本土農業興旺,則政府會難以回收新界的農地,又回到發展只有開發土地一途的做法,而無完善農業政策規劃來因應糧食不足問題。除了依靠中國及外國的糧食外,食物浪費也是香港一大問題。在天水圍提到的將快過期食品回收做適當運用,而自己去的一間蔬食餐廳(店名:So Boring),裏頭大部分材料也是來自於有人贈送即將過期的材料讓餐廳去處理,像是曾有一次送給餐廳86磅的薯條;而天水圍曾收到一整櫃的熱狗、好幾十箱的飲料,當收到這些食品,如何在期限內處理也是問題。這些問題在台灣雖沒那麼嚴重,但也看到此現象而開始做些努力,像主婦聯盟提出剩食問題;很多人也看到糧食自給重要性,農委會也有相關政策因應,像是推廣休耕地活化種植雜糧等。除了政策外,民眾的食物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要不然有人生產但沒人消費也是徒然。
另一個看到香港的焦慮是發展,大多香港人口中的經濟發展都會跟開發連上等號,不斷地開發土地、搞些大建設,同時也有人提出可持續生活的概念,在提持續生活概念裡頭所談到的經濟,也會想成是經濟發展,而不是只要維持生活所需的經濟流動。
在這六天中,最深刻的其實是在參訪之外:第一天的自由活動。和郁婷、家寧一同去拜訪在泰國ToT工作坊認識的小田及阿靖。他們是在聖雅各基金會工作,各自有負責的部分,小田目前是在土瓜灣街坊弄故事館,阿靖則是在推廣時分券。這天是以去土瓜灣故事館為主,小田帶著我們走過土瓜灣街坊,也認識當地店家,豆花及甜品店。再從土瓜灣走至花園街、灣仔廟街、小書店、油麻地等,一口氣走遍大部分夜市區,只看到與台灣大同小異的六合夜市,著實也沒太大慾望想逛攤位,但有時遇到小田認識的攤販,聊上幾句,可看出小田以前在做街坊田調的用心。回想到在社大工作的我們是否有此用心,也是回台灣的我們可以再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