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台灣農村社大另類香港學習之旅~社區學習在香港

20150809  社區學習在香港

文:翊瑄

此行在香港的最後一天,主要是和許寶強教授交流關於社區學習,因場地是在PCD(社區伙伴)的香港辦公室,且和PCD也有實習生計畫的合作,因此在與許寶強教授交流前,先來認識PCD。雖然先前PCD有幾位夥伴來過台灣並短暫交流過,也有中國實習計畫,但對PCD整體在做的事情,並未全面了解,這天則由PCD林志光先簡介PCD歷史及工作項目。

P1070790 (1024x684)
<PCD林志光介紹PCD社區伙伴組織>

2001年中國加入WTO進入全球化時代,商人在中國投資農產品,並將農產品進口至香港,將香港農業打垮;再加上以往農村發展只投入金錢但價值觀、能力等卻未有成長,有鑑於此,嘉道理基金會將其基金分出一小部分成立PCD,來推展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生態農業、整全健康、傳承和創新鄉土文化、反思主流發展模式、學習和實踐可持續的生活。主要地點是在雲南、廣西、貴州等地推農村發展,也在大城市區域,像是廣州及北京,推展可持續生活及青年發展團隊。

在2003年PCD至泰國、印度、台灣參訪,發現到文化是發展的一部分,也因此花了一年的時間反思、討論並定出行動方案。近年來的焦點是放在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連結,發展可持續生活網絡並將傳統知識傳承。短短一小時的分享,有些精神都和里山里海有相同之處,而在中國這大地方怎麼更有力地操作,也是值得未來再交流討論的地方。

PCD分享告一段落後,只見許寶強教授和一群朋友陸續到來,有些是從雨傘運動後持續在運作雨傘大學的流民(流動教室)志工們、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執行長王泳、聖雅各基金會的小田及推動中港台年輕人交流網上論壇的杜庭,以及這幾天接待我們的民宿主人Maggie和Spancer。大夥輪番自我介紹完後,開始進入交流主題。

P1070802 (1024x684) P1070804 (1024x684)
<許寶強教授及多位流動教室志工與旗美社大、新化社大、北門社大一同對社區大學或學習的想法進行交流>

這場交流得先從為了爭取真普選的公民占領中環運動開始,從和平占中轉成長期占據,於9月22日學界大罷課至占中運動擴展至香港各地,在這段期間,學者至占中場地演講,讓參與占中人也能有意識地學習而不是一場示威運動,因為場所很不固定,也稱為流動教室,其中有一處是較穩定的地點:金鐘,在每周六晚上八點半至十點半,持續半年的時間運作著。這場運動直至12月12日,一些運動者反思著六四天安門事件最後是退到個人的無力感,而這場雨傘運動要怎麼走接下來的路。

許寶強教授提到學習本身是具公民社會發展的核心,學習涵蓋著個人成長、協助他人、保有好奇心等。透過學習,讓民眾參與了解及思考香港的未來,目前有雨傘大學在運作,對於台灣的社區大學感到好奇,想更了解社區大學運作模式及面對的問題,而現場在座的的夥伴也紛紛提出問題。

有夥伴提到曾去台灣參訪過新北市的社區大學,看到課程大多是18堂的長期課程,有些則是屬於賺錢的課程(如:瑜珈等),這些課程如果在香港操作,香港人是不會有耐心去上長期課程,而香港政府為了安撫居民的不滿,為了管理而在社區中心有開設興趣班,這都是政府介入性很強的課程,那麼台灣是怎麼看待社區大學和分類這些課程呢?

針對這問題,秀慧回應道,台灣目前有約88所社區大學,每所社大依據地區性或功能性或其理想,每所社大所展現的樣貌也都不同,無法將所有的社區大學都用一種模組來套用,而興趣類課程,若想成是吸引民眾來參與,在課程進行中,可以隨時再加入公共議題來引導民眾思考,如:咖啡班談公平貿易、食物類課程談非基因改造等,興趣類課程也沒什麼不好。

順著這回應,大家開始拋出對於社區大學制度上的問題,像是課程設計、組織運作、決策產生過程等提問,秀慧再次回應民眾會比較不容易接受較嚴肅的議題,相對也較難去帶動討論,但若以一種柔軟的態度來和民眾溝通,用潛移默化來跟民眾互動,用柔性的學習來轉化想法,像之前舉的咖啡班例子。而在組織培力,不論是講師或是工作人員,也是在透過不斷保有好奇心地學習心態,來吸收各種議題資訊,嘗試多種角度來觀看等,都是社區大學不論是在面對學員或是組織內部的一種方式。社大不僅是工作人員在讓組織運轉,講師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什麼樣的人就會辦出什麼樣的社區大學或課程。

正揚也分享到組織共同討論出一個目標方向,這方向是不會變的,但在朝方向前進時可以有很多路線,這條路不通,改走另一條較蜿蜒的路線,或選擇更適合的路徑,一樣是可以抵達終點,條條道路通羅馬就是這道理。

這話題討論一段落後,可能是在場有中國、香港及台灣的夥伴,昭男提出稍微較尖銳的提問,現在中港台有著緊張且敵對的氣氛,但目前是較表像,似乎尚未深化在每個人心中,在面對這種狀況,香港怎麼去處理及避免深化敵對現象?

有位流民志工回應,現在關係已不再是表面,而是在生活周遭中都感受到惡意,香港社會的撕裂影響了判斷。而主要工作是要去解決中港台矛盾的杜庭則說,這要回歸的事情基本面,全面性且多角度來思考這種撕裂現象。王泳則提到,或許這種惡意是中國刻意製造出來的對立,讓人民無法團結,分散力量,讓中國政府便於統治及管理。

最後,許教授總體回應到,香港NGO與政府關係是很緊密奇妙的。表面敵對氣氛是指不去好好思考根本問題,反而將這敵對塑造成民族對立,若能以柔軟方式來解決尖銳問題,好比是提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用這問題來讓大家討論思考中、港、台生活差異性等。

P1070810 (1024x684)
<許寶強教授做總體的回應>

由於只有短短兩小時時間的對話,許多問題僅能稍做回應而無法更深入討論是較可惜之事,尤其是討論中港台間的差異,彼此拋出各自立場時,怎麼去尊重並理解對方再做出能共同行動的方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