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學習不私藏-美鈴

       一早,前往學甲鎮圖書館準備樂齡開課的途中,行經靠近大灣的台19線上,從遠處即看到一群阿嬤們在公車站牌旁等著,要搭公車到市區參加樂齡課程,寒流過境的早晨,瞬時心裡滿是溫暖。常覺得自己的感性指數越來越高,感動點越來越低,這也沒有不好,因為總是有這股力量,在我遇到僵化、繁瑣、受囿的行政工作時能夠重新沉澱、重新感動、然後再出發,這也是我始終喜歡社區工作的原因。

  一年比一年快的工作時序,我已經變成主任在與其他夥伴團體介紹時口中的「社大耆老」了,對於這樣的代名詞其實是戰戰兢兢的,五年,一個階段的里程碑,不管是對社大還是自己而言,期待要有更不一樣的作為。過去北門以重視組織培力、組織對話為人津津樂道,在日前越來越多新的工作夥伴加入社大工作團隊的狀況來看,所幸我們仍是一群懂得堅持做自己想做,且雖然不見得獲得主流價值所喜歡的成人教育陪伴者、促進者,保有這樣的核心價值,才能繼續自在的邊做邊學,往我們所關心的具有社會責任的那一方去,而能更坦然面對這樣的狀況,是在「學尋出路」讀書會之後,透過團體共學互相釐清自我的價值觀,還好,心裡依舊充滿了社會正義的使命(O型人格特質),可以繼續戰鬥下去。

        長期陪伴的三協里出現了合作到目前為止最大的瓶頸,社區的人事關係出現選邊站的狀況,在初步的了解之後,希望透過專案計畫可以再次擾動學員們的相處狀況,帶了「樂活女性讀書會」套裝課程進到社區,就課程而言,我認為是成功的,如果有更多的宣傳機會,也許可以讓更多人來參加,但就原先設定欲解決的目標,其實是失敗的。如果換成剛接觸社區工作的我來說,應該是會很急迫的要解決這樣的狀況,但現在的我,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社區的好與壞,不是個人的成就與否,也不見得完全的和諧對社區的發展來說就是最好的,我相信每個階段都有發生的意義,並且能夠讓我有許多思考的方向及實驗的可能性,歲末年終,始終沒有得到社區有變化的消息,剛好,未來的日子能夠繼續觀察,也從中去學習。

        年初訂了社區踏查的目標,然而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已經拜訪過的社區,那樣的接觸跟經驗是好的,新的一年,應該繼續開發新社區,也要和已經接觸過得社區保持友好的連結,積極的去認識更多社區的可能性,在未來一年爭取專案計畫的時候,能更貼近社區的需求,也能夠讓社大規劃的課程更更豐富。
   
        2008年最大的收穫說是完成台北蘆荻社區大學實習交流應該不為過,雖然那樣的時間點以及條件並不是個最適當的,短短的兩個禮拜,卻讓我釐清了很多工作上的盲點跟疑惑,回到北門後的工作也常能想起蘆荻的經驗而轉化成北門的嘗試,其中包含了讓我困惑最久的『行動研究方法』以及『社大課程經營』,我必須說,在蘆荻的兩個禮拜,我觀察到蘆荻跟北門的行政工作很類似,最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組織的核心價值跟工作人員的態度,影響了社大要長成什麼樣子,雖然蘆荻的夥伴都說沒能讓我學到什麼,或許那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進程,我期待著能夠再次向蘆荻或其他單位學習的機會,未來這一年我也會把我沈澱後想要發展的工作重心好好執行,例如:課程經營,怎麼讓學校的課程更加穩定且更有機的發展,讓經營校內的課程也能像去跑社區遺樣有趣,努力吧!

  連續幾波的寒流,想起今年初參與旗美社大的課程,在毫無心理準備之下到了氣溫零下10度的司馬庫斯(新竹縣尖石鄉),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中,在地的青年努力著讓自己的族人有更好的學習環境跟資源,以樂天知命的驕傲努力著,再過去一年走了幾個社區,也認識了更多的夥伴,對於自己的家鄉有更多想要努力的動力,期許自己能夠更有計劃性的執行。

2010.01 護沙監測


文  /  謝美鈴    圖  / 林明彥

時  間:2010年1月16日13時35分
天氣狀況: 晴朗,午後風勢轉大
氣  溫:22℃
風  向:北北東
測量樁高度(單位:公分)
 1-1:不見測量柱,右側64,左側中間148
 1-2:80
 8-1:149                                                                
 8-2:179
 原5:92
 原6:140
 縣1:137

 縣2:124

今天,配合ICYE辦理志工護沙活動,除了安排室內課程之外,另外也包含頂頭額汕的編籬工作,一共70多人次的團隊,我們也決定在今天做一項新的嘗試,在沙洲上巨型的新月型沙丘上用新的『插竹枝法』,試驗王國安課長建議的不綁樁的方式,另外也是實驗用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積沙的目的,增加護沙工作假期活動辦理的方式及樂趣,並在未來的幾個月的監測時間觀察積沙的成效。

第一個新月沙丘的高度第一個新月沙丘的高度

高度大約是153公分


設定的地點:
以目前編號的8號樁為基準,往北:
第一個沙丘斷面第10根木樁,高度153公分;
第二個沙丘斷面第10根木樁,高度172公分;
第三個沙丘斷面第10根木樁,高度171公分;

新月型大沙丘
竹支直接插入法


分成兩組,一組以傳統的編籬方式進行工作,另一組則在標定的三個沙丘斷面進行『直接插入竹枝法』,在距離斷面約70公分處開始,以與沙丘平行的方向連續完成三排竹籬,共計完成兩個斷面。

以與沙丘平行的方向排列竹枝
新式編籬法完工
希望這些竹枝可以堅強的待在這兒,等待下次監測再來驗收成效囉!

2009學習不私藏-文凱

歲末年終,檢討過去,展望未來。回顧2009年,工作重點除了社大例行性的工作之外,所有的工作多和護沙或是海保會相關,另外就是兩個月的屏東體驗。

在海保會,2009年正式嘗試當個小主管,底下有三個工讀生,供我調度。雖然2008年也做過相同的事,但是2008年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不在協會,工讀生是由辦公室其他人帶領的。當時帶人最困擾的是工作的安排,每個工讀生的工作目標到底在哪裡?要如何在短時間內就讓工讀生工作上手?這些工讀事項的安排就像一次小型的主管實習,學著如何管理人事,如何讓工作順利進行。

管理工讀生,從中看出自己對工作『計劃性』的不足,多數的時間只能處理面對的狀況,而無法想遠兩三步,事先作規劃。這是未來要加強的地方。

護沙的工作從2007年一直進行到現在,在這期間一直擔任活動操作和講師的工作,說來對護沙的工作應該是最得心應手,其實,經過2009年狀遊台灣的操作之後,對於『護沙』也產生疑問,曾經在辦公室的討論中提出『我們為何要作護沙』?最後的結論『護沙』是我們傳達海岸議題的一個途徑,要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海岸面臨的問題。

對於這個結論我也表示認同,也知道我們正在朝這樣的目標前進,但是也許是人力不足?或是能力有限?護沙工作的在地的參與始終進展的不如人意,那到底是麼原因呢?是護沙對居民來說沒有迫切需要?是社大沒有盡力宣傳?我也不知道,總之每次被問道社區參與的部份,總覺得虛虛的。

另外,對於外來志工的宣傳,這也許是我們做的最成功的一個部份,但是多僅限於一次性的宣傳,也就是說都給來參與的志工當下的感動,而後續就沒有了。對於志工長期性的經營社大是欠缺的,我們應該累積相當多的志工名單了,但是我們從來沒有進行經營,這方面teia就做的很好,他們會定期發給志工訊息與志工保持聯繫。我必須承認,我對於人的經營並沒有很大的興趣,也許是這樣的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吧!

護沙的工作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都會是辦公室的重要工作,,2010年開始也針對海岸議題進行討論,接下來應該就進度確定下來按表操課吧。

屏東的兩個月,是不同的組織文化體驗。一直在想兩個月我到底看到什麼?學到什麼?又有哪些經驗是可以回到社大運用的?東港溪最主要的是社區經營的實力,這當然不是一夕可成的功夫,而是花很多時間累積的。分析他們之所以成功,在於善用資源的整合,同一件工作可以達到不同的目的。例如暑期的田野調查,利用青年學子進行社區資源調查,一方面協助社區累積社區資料、一方面訓練工作人員田調的功夫、一方面培力在地的青年學子,在這樣的循環中,協會得到社區的信任,社區獲得所需支援,各取所需。北門社大也許也可以朝這樣的模式嘗試。另外,東港溪協會有一批學者專家可提供諮詢,這也是社大可努力的方向,目前,社大已經逐漸朝向核心教師的目標前進。

2010過了15天,目前的進度都還是為2009年收尾,今年就為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把台南縣市的海岸線都認真走過一遍吧,當作是未來縣市合併,為海岸議題奠基吧!!!

2009學習不私藏-湘怡

    轉眼,來到北門社大已經兩年半了,回顧2009年,發現這是一個很充實的年度。記得在剛進社大時,對於自己的期許是希望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想發展的方向,然而,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我也逐漸發現,對於『社區』這方向,似乎是我一直想有更進一步接觸與瞭解的學習區塊。

    或許是喜歡直接與民眾互動的感覺,在2009年時開始進行社區踏查,實際到北門區的社區裡與社區民眾互動,透過走訪社區角落、與民眾對話,充實了對於社區的概念與想像,讓進入社區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可以透過觸角的延伸,尋找社大與社區合作的契機。


    曾經,在進社大五個月時所寫的學習不私藏裡提到,與大灣社區車鼓陣那群媽媽、阿嬤們的互動感動了我,我覺得這是一群想學習、也樂於學習的一群民眾,於是,在2009年初討論年度計畫時,就提出想與大灣社區合作提樂齡計畫的想法,正好這想法也與大灣王理事長的想法契合,然而經過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的溝通與努力,透過發放學習問卷、進行焦點座談、撰寫樂齡計畫書,最後,終於促成了這次的合作機會。


    雖然樂齡計畫開始執行也不過兩個月,但我已深深感覺到,也許社區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他們其實是很有執行計畫的能力的,只是缺乏那位可以共同討論、激盪想法的人,因與大灣合作的樂齡計畫執行至目前為止,多數執行方向是由大灣社區所主導的,而其也能尋找相關可合作的資源,相互連結,社大在此計畫中所扮演的「陪伴、協助」的角色,也正是我們在經營社區時,自我的定位。雖然在陪伴社區的過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但這對在職場上仍算是菜鳥的我,也是我很重要的學習機會。


    然而,我也在與社區接觸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仍然不足之處,有時會抓不到「媒角」,抓不到如何與社區對話、溝通的技巧,或者知道那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這也是我還需要辦公室同事從旁提醒或自己仍須多觀察的部份。


    另一方面,除了社區的經營之外,2009年被賦予的重大責任還包含總籌98年學習成果發表會,這是去年年初進行工作分工時,主任認為我應嘗試去接下這分重大任務,而我也存著懷疑自己能力,以及擔心會搞砸的心情接下了它!整整98秋季班從尚未開學,我就不停思考著,成果發表該要如何進行才好?加上這次又須於戶外空間舉行,不再能套用以往的模式來進行,幸好,在所有夥伴們的同心協力下,也終於還算順利的完成了它!


    而在課程的經營上,我也從以往容易不知道該如何與班上同學建立關係,到現在已可較為自在的與班級學員、老師有更多的互動,對於學員的熟悉度也已提昇,我發現,其實多到班上走動、多多關心學員與老師,他們也是很樂意分享他們的學習心得與想法的。


    要把一整年的學習心得,濃縮於這份學習不私藏裡,好難。想當初,我只是一名剛畢業的學生,還不懂自己在社大裡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而主任也常對外的場合介紹說我是因為當時在北門社大實習表現十分優異,畢業後回到社大工作的。其實,我不清楚表現優異的地方為何?或者這是鼓勵我的說法之一?無論如何,我都覺得,在社大裡,我有盡力且負責的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與工作態度,而我也期望,在2010年,能夠有更好的成績出現。

北門社區大學對在地文化的思考與實踐


文/柳秀慧暨北門社區大學工作團隊  2010.01.08

北門社大的”在地”範圍與生活文化型態

台南縣北門區包含:北門鄉、將軍鄉、學甲鎮、佳里鎮、西港鄉、七股鄉,共六鄉鎮,區域涵括了台南縣的整個西海岸,不論地理位置或是資源分布均屬偏遠地區,居民以農漁業為主,係一農漁村型態之生活區域。

北門社大面對”在地”所做的自我定位

因此北門社區大學從成立之初,即已確認發展方向為打造一個「以支援農漁村社區發展為主體的、小而美的社區大學」。將自我設限為「小」,是因為我們很清楚衝高社大的學員人數並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要把有限的資源用於在地社區。因此北門社大每位工作人員均很清楚社區組織經營之工作(回應地方需求,提升社區發展)是北門社大之發展重點方向。

因此若問北門社大是否可以加強和在地文化的連結,其實北門社大早已是與在地密不可分的關係,若脫離了與在地的連結,北門社大亦違背了當初創校的理想。
閱讀全文 “北門社區大學對在地文化的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