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北門社大招標事件變成大學社會責任的反面教材

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事長蔡傳暉 2017/12/17

大學爭辦社大不是法令問題,而是倫理問題

私立大學爭取承辦社區大學的案例越來越多,最近真理大學參與台南市北門社區大學的招標案,原來創辦北門社大的在地團隊極可能失去續辦權,引發了全國各社區大學的強烈關注。多年來,北門社大深耕偏鄉社區議題、護沙護漁、地方創生的實踐行動,可能即將成為歷史,甚至在不久的將來被遺忘。

依照法令,大學有權利爭取承辦社區大學。大學是否可以爭取社區大學的承辦權,從來就不是一個法令問題,而是一個嚴肅的倫理問題。

甚麼是大學社會責任?

教育部今年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大學挾著龐大的資源紛紛搶進社區,浮現了倫理分際是否得當的隱憂。

筆者近二十年來實際參與社區大學的推動工作,同時也長期任教於私立大學(華梵大學),並擔任教務長多年,對於高等教育、社大發展有深度的參與。教育部去年開始倡議大學社會責任,本意是有感於大學的教學研究長期與台灣社會脫節,希望大學能關心真實的社會問題、在地產業、文化創新,進而帶動區域的創新轉型。大學社會責任的意義非常清楚,就是貢獻大學各院系的學術專業,解決社會存在已久的發展議題。教育部同時希望大學能夠結合民間團體,發展出良好的夥伴關係,共同攜手投入台灣社會的轉型與改造。

如果各大學把大學社會責任窄化為派一組熱心的老師「搶進社區」,甚至「不小心」占領了社區、壓抑了社區草根的力量,那就很諷刺了。

社大的在地基因是區域創新的催化劑

社區大學的學員、教師、工作者來自於草根社會,生於斯、長於斯,腳下的泥土是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終極關懷之所在,這是一種自然萌生的在地基因。北門社區大學長期關心投入地方發展議題,有很深的在地連結。我們不必否定真理大學對於台南在地發展的關心之情,但因此而剷除了既有的在地組織、在的基因,絕對是一個愚蠢的做法。

國人對於社會發展的停滯現象充滿了焦慮,台灣各地方都有其在地的發展瓶頸亟待克服,例如空氣汙染、就業機會不足。社區大學透過學習社群的建立、公民行動的實踐,參與地方公共議題,是區域創新發展很重要的催化劑。舉例而言,如果要以推動太陽能來打造綠能社會,那麼只有太陽能面板的專業研發,是沒有辦法讓家家戶戶的屋頂裝上面板,因為社會的集體行動牽涉極複雜的社區認同、生活方式調整、人際關係轉變等。從專業研發到社會實踐,必須有「社會設計」的整全思維,提出能涵蓋跨領域、跨社群的全方位行動方案,在此過程,社大的在地基因可以發揮催化、整合的作用。社大在節能減碳的環境保護推動中,並不具有專業技術的研發能力,然而社大的成員(尤其是學員)的行動參與,可以是專業成果能否落實於社區的重要關鍵。

大學不應以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壟斷資源

目前已有多所私立大學承辦社區大學,多數是為了拓展其推廣教育的規模。然而大學推廣教育單位本來就沒有任何限制可以開設成人進修課程,而且可以發給學分證明,具有競爭優勢。然而,社大不應是大學推廣教育的延伸與擴充,在倫理上大學實無充分正當性與一般民間團體爭搶社大承辦權;除非是在地社區力量薄弱,大學可以階段性扮演社區培力育成的角色,承辦社區大學。

在少子化危機的衝擊下,許多私立大學面臨轉型的迫切壓力。私立大學若能找到貢獻於社會的轉型方案,當然值得肯定,然而如果想要以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壟斷資源,注定會失敗的。舉例而言,如果某大學想要發展結合休閒旅遊的在地長照產業,此一方向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也可為地方產業創造特色;然而如果企圖從社區學習資源到長照機構經營,全面支配壟斷,那只會扼殺在地生機,無法長久。

從培力到育成:大學承辦社大的階段性任務

如果在地社區的力量處在尚在未充分發展的狀態,當地大學當然有責任協助地方開拓社區學習資源,在此情況下,大學基於對地方發展的關心,受地方政府委託投入社大的開辦是值得肯定的。以社區培力、協助地方產業發展為目標,讓社區力量逐漸茁壯,待有所成績之後,就應協助社區人士、學員、工作人員、教師等籌組經營團隊,接棒社區大學的經營權;此時大學功成身退,角色轉換為社大夥伴,繼續為在地發展攜手努力。

分享與共創:大學與社大的夥伴關係

社大運動即將邁入第二十年,夥伴們已在思考下一個二十年,社大能為台灣社會帶來甚麼樣的貢獻,「社大2.0」已是夥伴們念茲在茲的事情。過去我們很少探究社大與傳統正規大學的關係,在「社會責任」共同的定位下,我們期望社大與大學能夠發展為夥伴關係,而不是敵對關係。

因為USR計畫的關係,許多大學開始接觸社大,大學看到社大的工作團隊都會不禁感概,如果把社大的工作團隊挖到學校來,那USR計畫就會成功了,因為大學工作人員的人格特質與工作習慣,很難像社大的草根工作者一樣自然融入社區。然而,挖角並不是我們期望的互動模式。

傳統大學裡本來就有許多熱心參與社區營造、關心社會議題的熱血教師,少部分教師或許也曾經參與社區大學的推動工作;社大的實務工作者也常有機會受邀,前往大學分享經驗或參與某些計畫。這些互動是正向的,可以再進一步加強。

在社大2.0之下,社區大學無法以一己之力,獨立完成日漸複雜的公共議題的實踐;即使是環境保護、食農教育的傳統議題,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與大學學術專業的合作無可迴避。其次,社大也必須透過與大學的合作過程,讓青年世代接觸社大,進而在未來成為社大的生力軍。

在社大2.0之下,傳統大學也必須貢獻其學術專業,融入社大的在地基因,讓專業成果真正實現在這塊土地上。

北門社大招標事件是我們反省大學與社大關係的一個起點,我們必須為台灣社會的創新轉型,攜手共創!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