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8/5
文/家寧
社運工作者-楊寶熙
對於楊寶熙的印象,是關於香港「共同購買」推動的先驅,透過這次的拜訪,經由本人簡單回溯她年少至今的經歷,從年輕時投身學生運動到現在致力於社會企業參與、推動,楊寶熙可說是香港社會運動的近代史代表。
2000年加入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農業部,從事有機耕種、社區支持農業(CSA)的工作,以及推動香港本土社區經濟運動。提及嘉道理農場時,楊寶熙特別說明了農場正在推行的「綠匯學苑」,她認為其操作類似台灣社區大學開班授課的方式,由於是嘉道理農場在近年內成立不久的單位,工作成果需要一些時間觀察,期望未來有機會可以仿效台灣的社大經營及交流。另外,綠匯學苑目前所在的位置,是港府發展局在2008年推出首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供香港非營利機構申請活化保育的「大埔警署」,大埔警署是當時首批計畫活化的歷史建築之一,在2009年時由嘉道理農場送計畫得標經營至今。
香港的大埔是填海造陸而來的,規劃、建設公共屋村逐年形成一個聚落,坐落在香港新界的北部,是個歷史相當悠久的市鎮區。楊寶熙在提到這個地方,說明不論是關於香港的農漁業、工業都是香港市鎮發展的典型寫照,但大埔也可說是個相當特別的發展例子,香港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墟市,因著重開發與都市更新,多數墟市已不如既往,有些逐漸沒落、消失,幸運保留者被移入新設大樓當中,大埔墟便是後者。「香港很常在大樓裡藏入很多設施,像是政府部門辦事處、公共圖書館與體育館等等,裡面往往也有菜市場。」這樣的規劃發展在近年陸續引發一些效應,像在大埔這保有傳統與現代綜合存在的地區便開始保護「農尾」的行動,土瓜灣也有發起「維修香港」徵求人才從最基本的生活維修(如水電等),維修社區做串聯,進一步維護社區原貌,減緩倚靠經濟過度開發的衝擊。
楊寶熙所形容的大埔是個很多采多姿的地方,除了嘉道理農場外,大埔近年來陸續累積了相當多NGO組織聚集,各自的理念與運作也都大不相同,有貼近政府理念的、個人活動規劃甚至是做社區小旅行、藝文展演等等都有,對此楊寶熙並無一一仔細說明,僅作舉例說明後,說到的是香港的組織工作,她認為相較下似乎還缺少了如台灣的社會運動的凝聚力。
另外,楊寶熙也談及自己投身社會議題參與的過程,從1970年代爭取中文普通話成為香港主語言,這是她第一次參與的社會運動,其後開始工作成為中學教師,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後成為了全職媽媽,這過程中有因為她參與過的社會運動而在職場受到一些阻礙,然而她卻也未曾想放棄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後來因緣際會下,楊寶熙1992年進入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開始接觸社區工作進入社區,此後便投身致力於香港的各類型社區關懷議題中。2000年進入嘉道理農場後,開始了解有機的意涵,並開始推動生態種植等生態農業相關的工作,雖然在2006年便離開嘉道理,然而楊寶熙說到自己也是在同年開始參與社區經濟相關的組織運動,除了社區生產的推行外,也推動「分享經濟」的施行(同在天水圍看見的時分券)。
楊寶熙一生至今的經歷可以說見證了香港組織工作的發展史,過程中,還談及香港目前的發展,所面對的是「世代利益」對立,在談論到香港的社會問題,她說,在香港很多社會議題或組織工作發展推動的想像及效法對象,多數源自於台灣,除了她致力推行的「共同購買」概念的計畫型消費便是來自於台灣的主婦聯盟,另外,近期大埔正在做議員補選,楊寶熙也提到某個她協助輔選的候選人,在文化政策構思也是希望將大埔發展成為「香港的台南」,從這些對話裡,不難發現,香港對於台灣社會發展仍存在著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