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杜靜怡
上一次日本行是2012年的里山里海見學行,隔了兩年,今年正好遇上三年一次的大地藝術季,擇日不如撞日,雖然荷包勒得有點緊,還是抱著出去走走看看的心態出國了。
第一天下午抵達成田機場,要前往新潟的住宿地點需要5-6個小時的車程,中間還停了兩次休息也經過了東京,而隔天才是參訪行程的開始。8/2-3是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的走訪,展場分布在各處所以一路以巴士移動到定點參觀,有在室外的農田、樹林,也有磚廠改建的展場、廢校或者老房子,其中「最後的學校」、「繪本與樹木果實的美術館」兩個展區都是廢校再做運用,但兩者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創作,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和和 Jean Kalman在舊東川小學創作的「最後的教室」,一進入展場,一樓飄來稻草味、電風扇擺設以及燈光的照射,經過了昏黃的長廊、到了二樓聽見心跳聲,三樓則是白布上一排排亮著日光燈的透明箱,封閉的空間讓一種奇異的感受更加的強烈,和想像中小學的感覺大相逕庭,讓我回想起了日本「學校怪談」的電影場景,對比繪本與樹木果實的美術館,藝術家與學校的三個小學生共同發想和創作,使用漂流木、著上五顏六色並做出各式各樣的型體,整個空間是明亮又多彩多姿的,兩者的藝術作品都在廢棄小學中發酵,卻也反映出鄉村青年出走、小學人口減少而導致廢校的現象,看見令人安慰的是,展場中有一部分由當地人擔任志工,也有人在展場外擺醃製小黃瓜的攤位,讓人感受到的是,藝術季至少不是與在地脫節,聽說大地藝術季在一開始是不受地方民眾的認同,但慢慢地透過藝術季期間所帶來的漣漪也有些影響,讓我覺得藝術呈現了什麼東西或許不是重點,重點在透過藝術連接人與人的互動,才是最珍貴的地方!
其中也因為廢耕的田地越來越多,為了讓梯田地景能維持,透過出資認養梯田的方式甚至參與農作,也增加城鄉的交流,由「NPO法人越後妻有里山協働機構」與當地農民結合,並負責田地的維護管理,這類似穀東俱樂部的方式,除了希望維護地景的意義之外,也重新讓民眾去思考食物如何被種植的過程,看見里山的價值,在展區內也有食堂或餐廳的設計,都是烹煮在地食材的方式,這讓我想起了在鄉村尋找藝術作品時,在田間勞動的老婆婆熱情贈送醃製的小黃瓜,這些都不會在一般美術館接觸的到,如果進一步設計和居民多些互動的機會,或許能更貼近里山生活。城鄉之間的激盪和對比也是有趣的一件事,例如居民看見許多外地人因藝術季到此遊玩,對於土地會想要努力維持樣貌的想法,甚至在農村生活的技能也能貢獻到藝術作品中,而外地人也有機會去感受到在鄉村的勞動或互動。
8/4-8/5為水與土藝術季,相較於大地藝術季不同的是,以市民為主體,新潟市民可以申請計畫來作展覽呈現或藝術家邀請,2015年是以「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為發想主軸。新潟米最為有名,而米因潔淨充沛的水源灌溉,也因地方的土壤而生成,水和米的結合才能釀造出最甘醇的酒,可見環境對於食物和人類生活的連結和重要性,而新潟市有四大潟湖(濕地),其中一部分的主要展場在潟湖的周邊延伸,除了創造出展覽作品,地方的文史資料與收集也是帶給市民最重要的資產,也會設計農事體驗或藝術活動,讓市民一起來參與,所以開放新潟其他團體或社區組織是個有趣的操作,但公部門其中的協助也是有其必要性,但公部門的態度是要和社區組織一起完成一件事,還是以上對下的指導方針去帶領,這將會是藝術季持續辦理下去的關鍵之一,否則都是彼此虛耗的狀況,可惜沒有規劃到與社區組織接觸的時間,才能了解到最根本層面的需要或操作過程,也會是在社大工作很直接對照的工作經歷。
二葉中學也是個廢校,但和前者所提到的兩所,區域位置較不偏遠是在新潟市的周邊,可見廢校的情況已經延伸到都會地帶。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展覽,室內為營造出來的沙地並擺放一個女妖怪的臉,在戶外的潟湖邊則是長脖子女妖怪的身體,不同的空間但同一個故事的連結,但其實這是日本都知道的妖怪故事,才發現如此的素材也是令人親近的一面,想想台灣其實也有類似的地方傳說一代代流傳著,雖然不是一般歷史上所記載但卻是生活中重要的記憶,地方上若能收集這些口耳相傳的傳說,也是個有趣的素材!
在兩者的藝術季參訪過程中,也常發現他們把藝術品的元素運用在紀念品中,例如日本藝術學系的師生把150年歷史的老屋,雕刻成剝皮(=重生)之家,雕刻的痕跡也和運動拖鞋(KEEN)、筷子、手帕結合,或者在地食材生產的副產品,製作出來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購買,可見如何掌握地方元素並設計出來,也是必須具有美感和專業的!二葉中學則設有飲食小舖,但美中不足的是使用一次性丟棄的容器,我突發奇想或許設計出二葉中學的營養午餐也不錯,因為今年水與土藝術季結束後,如何延續二葉中學空間的運用會再作討論,身處當中總會有很多的想像而心生羨慕,畢竟在台灣如此的空間幾乎都在偏鄉,使用的機率不高,往後說不定也可以讓當地NGO組織進駐共同討論和結合,好好的被加以運用。
到了日本還有其他額外的收穫,例如在東京路邊看見有人舉著反對安保法的牌子,讓我有機會去搜尋一下這個議題,另外,最後一天和世輝老師和宜欣老師一行人去看今年修復完成的東京車站,為日本重要的運輸與一百年歷史意義之下,看了丸之內站房的圓頂八角天井的動物浮雕,也在夜晚的東京車站外頭欣賞紅磚瓦建築,而周邊的三井住友信託銀行、三菱企業的建築則是政府為了達到歷史保存與開發的需要, 通過相關條例後讓31公尺以下的原始歷史建築保留,以上的新建物則必須限縮,感受到一種新舊建物的強烈對比。
最後,明年換到三年一次的瀨戶內海藝術季,如果有機會參加藝術季的志工團隊,或許會是一種更不同的體驗,不管是在地方生活、和民眾或藝術家互動,應該比起只看到藝術品本身更加的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