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敏州
旗美社大課程委員會召集人/北門社大社區課程觀察員
這場食材旅行,不管你之前對蚵仔煎的既定印象為何,對每個預計參與的人或參與的人來說,應該都是值得參與且一定會很有收穫的。
旅行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找到蚵仔煎料理會使用到的食材,雞蛋、幾樣青菜、蚵仔,然後料理他們,成為午餐。但旅行的過程,遇到的社區居民,經歷到的農村村落與沿海的沙洲潟湖景觀,卻是潛藏在這趟遊程之中,令人回味再三,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生活、生產與生態的深刻議題。
ㄚ邊姨
ㄚ邊姨全程參與我們的旅程,沒有她,這趟旅程還真得很難在時間內完成。我們跟著ㄚ邊姨去拜訪這個蚵農聚落。
蚵農聚落,是我給這這村落的暱稱,因為這個聚落可以看到蚵仔殼堆積起來的小山,或者稱之小丘也無妨。聚落建築型態多為低矮一層樓的合院或一條龍或單伸手建築。
ㄚ邊姨住在其中一戶,而她的鄰居家養了雞與鵝,又種了番茄。所以,在鄰居家,經歷一場躲開大鵝攻擊撿雞蛋的趣味農家體驗。然後,在ㄚ邊姨家挑選高麗菜,大陸妹,芹菜…等等ㄚ邊姨種了,卻看起來也吃不完,很多也被蟲吃掉的蔬菜。
ㄚ邊姨跟我說,她有個兒子,平常看他沒有念幾本書,現在也在虎尾當教授。這段話使用不同的前言,變換不同的動詞時式,對我講了三遍。我想,在這趟旅程中,我也被投影著某種角色,所以我可得跟得上大家,不可以漏氣。雖然,我算是遠道而來的訪客,探索這個蚵農聚落,但與美鈴及ㄚ邊姨一齊去採九層塔的路上,我感受到農家的長者,一方面努力把孩子推到大都市去過現代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守著農村等著孩子回來團聚的複雜與矛盾的心情。
場所感
這趟旅程,有幾個場景,是值得體驗的與感受的。
聚落入口的空地,是居民堆放蚵殼的地方,目前略有綠美化,也有幾件蚵殼創作的小型公共藝術。
ㄚ邊姨家前面隔著馬路,廢棄的魚塭,磚砌的護岸,在陽光斜射之下透露出不同於水泥混擬土灌漿之後得單調呆板而展現另一種紅磚特有的氣質。
好幾戶農家,低矮一層樓的合院或一條龍或單伸手建築戶外的菜園子,少量多樣的青菜,嗅得出主人用心經營的小農特有品味。
坐在小船,船上的爐火上,鮮蚵在烤網上發出陣陣誘人的海的香味,迎接又牽動飢腸轆轆的訪客的心。蚵架下,又重又濕滑的長串蚵仔殼與其中的蚵仔。
沙洲上的海濱植物,透露著另一項生態探索的可能,與碼頭上的的烤鮮蚵的餐廳,煎蚵仔煎的小攤,產生某種特別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己自足的生態經濟的意象鏈結。
這場旅程,光是場景的轉換,就讓人覺得可以拍一部偶像劇,實在值得沒體驗過的年輕朋友,好好安排時間體驗一番。
蚵仔煎的後台思考
在這趟旅程,值得體驗的與感受的,還有開啟另一種我們對於小吃的後台思考。
小吃也有後台?我們夜市尋常的小吃,蚵仔煎、豬血糕、大腸湯,除了坐在前台品嘗裹腹之外,在目前資本主義社會下,很少有機會,實際去看看後台的場景。甚至就算是大多數賣蚵仔煎的廚師,勾芡有些是市面上配好的粉,蚵仔與菜從何處而來,也恐怕很少去深入思考的。因為,「拼經濟都來不及了,一盤35元的蚵仔煎,不用想那麼多,好吃就好了。」我的朋友,每天都為了生活在打拼,聽到我去參加蚵仔煎的食材旅行,提出的評論。一旁夜市的老闆也頻頻點頭微笑,大表贊同之意。
前台思考,代表著我們習慣於使用資本主義社會語言,擅長使用「物美價廉」,作為評判準則。我們判斷食物的基準,只剩下吃的飽不飽諸如此類的感官標準。至於這道菜,這一餐,如何被製造出來,在拼經濟,沒空花太多時間用餐的前提下,常常拋之腦後,覺得沒什麼必要去思考。
啟動小吃的後台思考,意思是我們不只思考食物的價格,也去觀察食物的生產流程及來源環境。如果我們的農地健康,那麼生產出來的高麗菜、芹菜用來作為蚵仔煎的食材就沒有疑慮;如果我們的工業不要再擴張,海邊沙洲、潟湖環境得以確保,沒有汙染到傳統的蚵田區域,那就有健康的蚵仔來作為食材;如果我們農戶的庭院空間,母雞下蛋的地方,是健康的,而不是被當代工業文明夾殺的,在工廠的縫隙中存在的,健康的雞蛋就會存在而成為料理台前的食材。
如果廚師煎蚵仔煎的料理台,是展示在消費者面前的舞台或伸展台,那麼我們這趟旅程,就像是到後台空間去訪問主要演員,蚵仔、蚵仔的母親(蚵農)、高麗菜、芹菜,菜的母親(小農戶)、雞蛋、母雞等有意思的訪談活動。透過這樣的後台觀察體驗與思考,去省思土地與海洋的正義。
永續蚵仔煎的可能
在台灣,有豐富的物種,豐富的農產。四面環海,親潮與黑潮,更讓我們有豐富的海產。如果蚵仔煎是台灣人習以為常的夜市小吃,如果台灣永續發展是可能的,我也想像著,永續蚵仔煎是否可能?這一代的發展,必須考慮不能建築在犧牲下一代的基礎上。
如果有心,每個人都有進行一場蚵仔煎的食材旅行。當然如果你意猶未盡,想要進行薑母鴨的食材旅行或是其他食材旅行,相信也能從尋常食材的後台思考,發現平常料理的不尋常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