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阿邊婆講述早期飼養虱目魚的情況:
漁民在挑擔魚苗前往放養時必須不停的搖晃,增加容器裡的含氧量,魚苗才不易在途中死亡。
以前的魚苗皆是野生的,現今的魚苗則都是人工孵育。魚苗排出母體後,還是半卵狀態,只看得到兩個黑點,身體呈透明狀。漁民抓魚苗時,必須趁著魚苗剛出生活動力較弱時比較容易捕捉,等魚苗再成熟些,較活躍時就不容易捕捉了。
虱目魚用淡水較容易養殖,成長速度較快。
養魚苗時通常都利用魚塭旁的小水池,大約大面盆的面積,餵以麵粉、米糠,幾天後等魚苗強壯時便可以放到魚塭裡,魚苗養殖四到五個月後就能收獲。
早期用"苓仔"(註一)捕捉魚獲,現在則用魚網,捕捉後為怕傷害魚身而破壞了賣價,所以在把虱目魚從網子裡抓取下來時有一定的手法,大魚順著網子往後抓取出,小魚則往前抓取,抓取後放進魚袋裡。
收獲的虱目魚都會把魚身彎曲後放進魚簍,做為新鮮漁獲的證明。
魚塭管理階層有分為:長年、二手、伙計。長年就像現今的專業經理人;而二手則負責管理伙計及照顧魚塭;伙計負責處理最瑣碎的事物,為最低階層的人員,因為工作辛苦賺的錢又少,常有偷虱目魚的狀況發生。
弄魚:使用工具在水面上製造震動驚嚇魚群,使魚群排出排泄物,讓腸子變乾淨則能食用。
魚塭發生優養化的狀況時,魚群則會產生缺氧的情況,在魚群還未死亡前,以較便宜的價格挑擔到魚市賣,健康的魚則賣給中盤商。
帶領學員介紹阿邊婆房子前的舊式魚塭:
․因漕溝引不進潮汐及家庭廢水汙染太過嚴重,現在魚塭已休養
阿邊婆說以前的漁村生活清苦,一年到頭往往只有虱目魚、蚵仔、高麗菜這三樣可以吃,阿邊婆的小孩吃到都怕了,雖然在場的大家聽到這句話都笑了,但反觀現在物質豐富的我們,雖然沒有吃不完的虱目魚、蚵仔,但再高檔的食物都容易購得,也不用為了養家而含莘如苦,是否該更珍惜身邊的資源。
註一:苓仔為早期捕捉魚獲的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