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現代進行式

2011.04.29

前一次的虱目魚話當年課程讓我們瞭解過去是如何養殖虱目魚,而今天就要來認識現在的年輕一代又是怎麼養殖虱目魚。

林進忠老師的本業是電腦資訊,在北門社大擔任電腦課程講師,養殖虱目魚算是玩票性質的副業。上一代(父親)從事養殖虱目魚有40年的時間,家中的2區的魚塭(分別為4.5分及3.5分地)便是林老師測試養殖虱目魚的地點了。

<林進忠老師>


在談現在怎麼養殖虱目魚前,先說起在300年前台灣即有虱目魚養殖。那時都是從海邊引海水進魚塭來養殖,魚苗也都是去海裡補撈。直至民國67年,有位廖一久先生開始研究人工繁殖,68年研究成功後,魚苗大多是以人工受精方式取得。在養殖過程中也發現到,虱目魚適應力很強,不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他習慣淡水環境,可直接放於淡水中養殖,母種虱目魚也漸漸變成以人工繁殖方式取得。幾乎所有養殖虱目魚的漁民都覺得養虱目魚就是要在淡水,忘了虱目魚是從海裡來的了。

<測水的鹹度器>
<還保留過往所使用的器具>



養虱目魚除了可買魚卵自己孵苗外(請參考虱目魚話當年課程記錄),現在也有專門在養魚苗的廠商,漁民也可直接買魚苗放養。用魚苗放養的好處是魚苗的大小較平均,不用擔心魚卵長成的損失,且較好掌控飼料。若無發生天災或事故是不會損失太多的,若有損失則要確認損失的數量以控制未來要投的飼料多寡及打氧等。林進忠老師說,現在魚販來買魚都會問兩個問題:投多少魚苗?投多少飼料?換算彼此間的比例就能大概知道有多少成魚可捕撈。

<林進忠老師家的魚塭>

虱目魚的養殖方式,從以前到現在可分成三種:

1.淺坪:水深約30公分的魚塭,隨著潮汐調節水位、氧氣及藻類。虱目魚以天然藻類為食物,再輔以米糠為飼料。這是成本低且對環境最好的養殖方式,但無法高密度養殖來賺取經濟效益。

2.深水(肚):水深且長年不換水,需要添購增氧設備及飼料餵養,雖然成本高,但是高密度養殖讓魚貨量高,其經濟效益較高,相對地,風險也高(價錢波動、天災損失等)

3.改良(混養):民國78年,將草蝦與虱目魚混養,發現到草蝦不需太多飼料,但是其經濟利益比虱目魚來的高,不過也由於草蝦需要鹹水飼養,且若有一隻草蝦得病會造成整區魚塭的蝦子得病,管理不易。後來發現白蝦(南美白對蝦)適應力好,能在淡水裡存活,便改以白蝦混養。現在大部分的養殖以混養為多。

<學員認真做筆記>
<現場看魚塭狀況>
<圓形桶子是自動灑放飼料機,不過無法定時,老師說想要來改良成定時灑放>

常在市場裡聽到魚販叫賣「這是淺坪ㄟ虱目魚喔」,老師對這些台詞很不以為然。因為淺坪養殖的魚貨量低,若有人用淺坪養殖的話,大部分是沒有經濟壓力,魚貨是拿來自用或分送居多,不太能夠每天都出來販賣。

養殖虱目魚除了方式外,最重要的是水源,淡、鹹水都要具備,才是好水源。以往有虱目魚的黑背鰭越黑越亮即代表是以淺坪養殖的判斷方式,但現在只要將虱目魚泡在鹽水裡,也會讓外觀更鮮豔。很多古早的方法已無法去評斷虱目魚的養殖方式了。


現在台灣的養殖技術都很好,漁民碰到養殖問題也很容易找到解決方法,但是漁民在銷售端都被盤商控制。林進忠老師見到這種狀況,很想做點什麼事。由於本身不是靠養殖虱目魚當作經濟來源,可以不斷地嘗試養殖虱目魚方法,想告訴其他養殖漁民許多觀念,不要被盤商操控;也試著想讓更多人認識在地文化,深入去瞭解真相。未來,社大可以試著串聯更多組織或民眾,讓大眾瞭解虱目魚養殖的真實狀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