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旗美社區大學/黃郁婷
近年旗美社區大學因參與香港PCD(社區夥伴)兩岸三地非營利組織交換實習計畫,因而與香港有較多的互動,使香港對於台灣的社區大學感到興趣,在一次香港的交流行程,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的許寶強教授與台灣南部三所社大(旗美社大、北門社大、新化社大),促成了台灣與香港民間辦學交流研討會。
研討會的焦點問題,集中探索如何有效地策劃和推展,以達到社區大學或民間辦學的目標和願景。參與者為兩岸三地推動民間辦學朋友,其中台灣的分享為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台南市新化社區大學、台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及新北市蘆荻社區大學;香港的分享為生活書院、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金齡薈、香港民間學院及流動民主課室;中國大陸分享者為廣州恭明社會組織發展中心。各團隊分享及反思過去的經驗,並探討未來的可能發展。
香港這次前來分享的民間辦學組織,大概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宗教支持理念,辦學的內容也會跟隨著宗教的信仰;二是以成年人休閒活動為辦學內容,辦學理念比較偏重於成人的生活娛樂;三是以社會議題為主的辦學團隊。香港在雨傘運動後,給予民間辦學一些刺激,不論是辦學者或是學習者,流動民主課室便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發展,希望跳脫傳統的教育體制,以共學的方式,融合學習及社會議題。
香港與台灣有許多相似的文化以及歷史背景,但整體上仍然因為社會環境的差異,在民間辦學上有不一樣的想像與思考。香港的民間辦學有強烈的目標取向,課程的開設與學員都是明確;台灣的社區大學,雖有明確的辦學目標及理念,但教學內容與性質是多元且開放的,運用生活化的課程去創造扭轉的可能性。或許可以這樣形容,香港找到客群,而台灣是在創造客群。
台灣社大在辦學時強調「在地性」,不同組織在不同的地區就會創造出不同性格的社大,台灣對於地區的概念是鮮明且認同強烈的,香港因交通便利、城市開發快速等因素,造成人口的高度流動,對於「區域」的認同較薄弱,因此香港是以比較偏向「社群」的概念在經營。「流動民主課室」有地域流動、跨界流動、線上線下流動的意義,某個層面來說,也是符合在地性去發展民間辦學。
香港的朋友們研討會中很想了解台灣社大的實際執行細節,譬如經費、學員、工作者、制度等,彼此在研討會中交流了許多經驗,但經驗上的交流是一個相互刺激的過程,並非所有的模式都可以套用,台灣社大是一個在地化深根出來的教育型態,所以香港也會因應在地脈絡長出屬於香港的民間辦學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