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7突破雜誌
文:翊瑄
突破雜誌是突破機構中的一個部門,此次參訪主要是與突破雜誌交流,在交流前,雜誌部的編輯先帶大家認識突破機構的各部門。突破機構所在地稱作突破青年村,除辦公處外,也有餐廳、住宿處、供運動及辦活動之場地,如:室內攀岩、草地等,範圍很大。而除了雜誌部外,有青年媒體部、文化與影音部、國際華人領袖營、事工研究及發展部、設計部、行政部門等。
突破機構是從一本雜誌起家,在70年代無太多青年讀物,而於1974年創立,以基督教教會團契為基礎,發行雜誌,會舉辦讀者活動,從一開始的讀者信箱、Q&A到後期的輔導等,建立起與讀者間之互動關係,主要是想要與讀者面對面,將文化廣泛傳達,而不是只以個人福音為目的。1975年即成立突破輔導中心,1978年成立影音中心,經過多年努力,在1981年突破機構正式成立。
在香港主權移交後,陸續有教育改革討論,於2006年除教學語言政策、中學改為三年制、大學士改成四年制等之外,通識教育也列入必修課程。在此背景下,突破雜誌創刊於2009年5月,逢單月出版,一年共六期,主要是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對象,以加入社會議題的通識教育為主。雖說是雜誌,但是以書誌方式,結合雜誌較廣泛簡單易讀的專欄及書籍較有深度的分析解讀來創辦突破雜誌。從2009年至今,突破雜誌一直持續進化及轉型,從原本約A5 size的小本書誌變成A4 size之書誌;從特定之青少年的個人現象轉成以理解思考群眾公共議題並從個人自身去回應;從土本角度加入更多國際化的視野見解;從break is seeing到break is change。 2013年後,較注重於擴大合作、國際視野以及記錄改變。
<交流現場擺滿曆年出版之刊物,讓大家對照來找出突破雜誌演變過程>
雜誌規劃每年都會先選出四個主題,剩下兩期便看當年度社會議題來做調整,而四個主題的選擇也都得與社會現象有相關的連結度,怎麼選擇都端看編輯群對議題的觀察敏銳度了。每一期都會有主編,就像社大每個活動都會有總籌一樣,定好主題後,執行細項討論大多是透過網路,如:e-mail、通訊APP軟體等,來做溝通及調整。像是在雨傘運動後的迷思,想去探討什麼是民主這主題,但不從香港本地出發,而是尋找各國的運動經驗再來反思梳理香港的問題以及找到新方向一起解決問題。
聽完整體介紹後,便分成小組與各編輯做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雖然編輯是剛進突破雜誌2~3年的夥伴,但能感受到她對於突破雜誌團隊的熱情以及想法。不過目前雜誌一期發行販售約9000多本,大部分經費來源是來自基督教教友捐助支持,他們也在思考如何能靠自身雜誌銷售來生存,這是現階段最大的問題,但這問題我們很難給予好的建議,只能彼此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