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美惠
距離初次到日本,再踏上日本已經六年後的事,不同的是,此次不是用觀光客走馬看花的角度遊日本,而是要看看日本在里山方面的發展,希望在之後我們也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里山里海。出發前,新聞不停播著雙颱訊息,我們就在雙颱的夾擊下飛往日本了,幸運的是五天裡,每日都是艷陽高照、晴空無雲的天氣,炎熱的令人吃不消啊!
第一日令我印象深刻,至今仍無法忘懷的莫過於當晚居住的農家民泊,來接駁的是佐藤太太,先帶著我們到超市晃了一圈,看看是否有什麼需要添購的,出發後,隨著街景由熱鬧變成寧靜,車窗外映入眼簾的皆是一片綠意盎然,真令人滿心期待!到達民泊後才明白,因為民泊位於偏僻山區,如果不事先購買必需品,到了民泊再出來可就難了。
一進屋,佐藤先生已經開始為我們準備晚餐,在等待之餘便四處走走,從民泊對望出去,便是一望無際的山林,房子左側有一小溪,流水潺潺令人沁心,右側則有一小片田地,種著多樣的蔬果,據佐藤先生說,這是棟百年的屋子呢,因為他和太太嚮往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所以把這棟屋子買下,在這裡落腳。夜晚用餐時,雖因語言不通比手劃腳,但卻也笑聲滿滿,佐藤先生還帶我們去看他在小溪裡的收獲,夜晚星光滿天,還不時傳來鹿嗚,與世隔絕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晚上梳洗後,看見佐藤先生像爸爸照顧女兒一樣,輕步拿著蚊香走進我們的榻榻米放下,這一幕讓我心裡無限的感動,當下真的有像回到家的感受一樣。
隔日,起了個大早,佐藤先生要帶我們去拜訪佐藤家耕種的稻田、菜園和葡萄園,這是我第一次看見葡萄園,滿園結實纍纍,葡萄們個個碩大肥美,佐藤先生還為這一大片園區設計了工具,好方便管理。在拜訪過後,感謝佐藤先生的招待,留下連繫的方式,希望能有機會再來踏踏青山,看看綠水,感受濃濃溫馨的民泊之旅。
第二日拜訪了時枝女士的百年古屋民泊,聽著時枝女士講述她當初為了要加入民泊而不惜向公婆下跪時,感受到時枝女士奮力一博的決心,不禁覺得這位女士的偉大,而在問答時所提到的農村青年人口流失的問題,對照七股漁村所遇到的困境,或許這是目前尚無法解決的問題,就一如在和安心院會長交流時所提及的一樣,面對這個問題,在高齡化趨勢下,到底是該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或是發展出農漁村各自的特色,把青年人口吸引回家鄉,誰心裡都沒有個答案。
在和時枝女士道別後,便趨車前往直賣所,直賣所裡販賣著農民寄賣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就算是同樣的商品,價格也會有所不同,是依著農民覺得自己商品的價值所定的價,一來農民不吃虧,二來也讓消費者自己判斷商品好壞,日子一長,便會自然形成淘汰機制。
第三日請昭廣老師帶我們走訪鴻巢山,出發到鴻巢山之前昭廣老師先做了個簡報,但其實這場簡報內容或許是因翻譯關係我實在無法吸收,到了鴻巢山後,看著昭廣老師大陣仗帶著蚊香,我還正疑問蚊子大軍真那麼兇猛嗎?到了之後果真不能小覷,人人都帶著一堆包啊,鴻巢山也有發展工作假期,招募志工在鴻巢山做砍樹的動作,砍樹是將生長較容易,且較常見的樹木砍伐,留下生長較緩慢、不易的樹種,是為了維持生物多樣性,這也是里山的觀念。蚊子大軍雖無情,但我們還是身體力行的試砍了幾棵樹,和把一些四散的樹枝撿拾堆置,而在這之中,也有一位日本的伯伯和我們一起做,他也是志工之一,雖然年紀已有,但還是常常來,當成運動健身,這精神很令人敬佩。
第四日的行程是有明海,也算此次行程的重頭戲,搭船時心裡想像無數次到達彼岸的樣子,只是船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後來才恍然明白,其實我們搭的就是一般的漁船,並沒有提供觀光導覽的服務,而有明海真的就是個無邊無際的海,幸好有黃老師的協助詢問,稍稍知道有明海目前的狀況,也因為如此得知船長在養殖海苔,在搭船結束後,我們便到海苔工廠去參觀,也真的開了眼界,原來海苔是需要培養菌種後,附植在牡蠣殼上後,再移植到海裡養殖的。
在拜別船長前,我看見屋旁綁了隻小狗,看來日本飼養狗狗是蠻普遍的,我已看過好幾回了,小狗們總是有小木屋相陪,只是無從得知,在日本對於動物的生命教育發展的如何,是否有流浪動物,或是有相關的法案。
午餐後,安排了有明會的社員和我們一起交流,幾輪提問後,實在是愈發沈重,這個組織完全是憑藉著熱情而維持的,而目前會長正生病住院中,如有一天會長離開,這個組織能否再運作完全是個問號,而且有明海的汙染也愈來愈嚴重,形成個無解的難題,農與漁之爭,皆無法兩全,如有一天有明海無法再養殖海苔,漁民的經濟也將成問題
交流後有些時間,便坐船欣賞柳川之美,這船是觀光用的,掌舵的是十六歲的年輕小伙子,沿途介紹景色,偶哼來一段歌曲,好不愜意。船突然需經過橋下,每人都驚慌的壓低了身體,既覺得驚喜又有趣,也讓我有了一些感觸,這些橋看似船航行的障礙,但如果加以運用,卻變成在航行中另一個驚喜,很多事情也是如此的,表面看來是個阻礙前進的石頭,可用另一個角度看後,也能變為輔助的墊腳石,不是嗎?
五天四夜的旅程終到了尾聲,洗滌了身心,也開了眼界,其實在旅程裡真的看見了很多大自然與人類共生共存的例子,科技的進步雖減少了很多不便,但卻也是另一種破壞,或許與自然和平共處,適量取用、適當維護,是我們都該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