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人:柳秀慧
時間:105年 9 月 10日15時00分
參與夥伴:柳秀慧、謝美鈴、李翊瑄、杜靜怡、郭家寧、黃信維、林宗儀教授、研究助理、侯詠文(研究生)
護沙監測樁已因歷經多年的風吹日曬後,從原有的23支監測樁傾倒到只剩3支,在2年前此時已發現沙洲的木(竹)樁損毀的速度越來越快,但一直苦思不出較好的對策,當時只能將護沙工法從原本的竹枝編籬漸漸更改為更友善環境的插稻草工法,直到2016年5月時因邀請林宗儀教授來北門社大與大家分享台灣海岸的相關知識後,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
當時林宗儀教授聽到北門社大監測時遇到的困境,主動提出可以教北門社大發展新的海岸監測方法,因此與林宗儀教授討論後,考量到北門社大的經費有限無法採購太昂貴的監測設備,林宗儀教授建議採用最早期精密設備尚未出現時的研究方法,透過兩支活動式的測量桿來建立沙洲高度變化的資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林宗儀教授說:「監測方法有很多種,有錢沒錢各有做法。有錢,省人力,沒錢,就多費些人力。」 這段話讓北門社大對未來繼續發展海岸監測安心了不少。
在9月的監測日前,大家手忙腳亂的準備新的測量工具:
(1)兩根測量桿(高度在 120-160cm之間都可以)—以黑白色交替上色,每格是兩公分,十公分處漆上紅色。
(2)兩根測量桿中間綁一條細繩(長度約100cm 或更長 —主要是兩點之間的距離)。
監測日,宗儀老師帶著研究助理與研究生先到北門社大辦公室先為大家講解再來的監測方法與應注意事項,緊接著大夥驅車前往頂頭額汕沙洲,到達現場才發現原來「代誌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現場還要再設置定點的固定樁,因此今日只是先讓大家先試做,看看還有甚麼問題要釐清的。也幸好宗儀老師有特地來一趟,不然還真是很難理解僅靠兩支監測樁要怎麼測量。
正式的新監測方式只能等之後把固定樁設置好後才能開始了。隔日宗儀老師的研究生詠文也會背著即時測量的儀器做監測,未來可與北門社大的監測數據相互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