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秀慧
正如同這次的旅行名稱「 2015南臺灣農村社大另類香港學習之旅」,讓我果真看到了不一樣的香港,也讓自己對香港有了另一種面向的理解,不再是觀光客看到的消費購物的香港,新聞報導中的雨傘運動也不再只是一場有點疏離感的新聞,感謝正揚費心安排了這場學習之旅,讓大家對香港社會有了不一樣的理解與感受。
這次的行程主要拜訪了幾個地方:TC2 cafe workshop、天水圍社區、天經地義館、郊野公園、《Breakazine》雜誌、馬寶寶社區農場、大澳漁村棚屋與PCD (Partnership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社區夥伴』),在這些拜訪過程中認識了一些香港從事社會運動的朋友,讓彼此的經驗有了許多的交會與激盪,每一場的拜訪都讓我有許多的學習。第一天在TC2 cafe workshop與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王泳執行長的會面,讓我對香港的社會問題有了一些基礎的認識,也讓我在未來的幾天行程中能迅速的進入香港朋友或與各NGO組織談話的脈絡中。
天水圍社區是我第一次有機會進入香港的公屋社區中,一棟棟密集的高樓對長期生活在地方小鎮的我有種說不出的壓迫感,但社區時分券的系統、對剩食的回收再利用、布衛生棉的設計與帶動社區婦女組織等都有令人驚嘆的成果,即使在最弱勢的社區依然能創造出進步的變革。天經地義館是間販賣在地農產品與公平貿易商品的小店,店雖小但很有質感,是楊寶熙女士特別帶我們來此,在與楊寶熙的對話中,我看到了一位長期參與社會運動者的柔軟與堅定,或許經歷了不同的組織,但從未放棄最原初的理想。
郊野公園的健行是讓我很期待的一天 ,雖未能如願走較有挑戰性的路段,但途中能遇到獨立整修教堂的老伯伯,聽他談起自己特別的人生經歷,加上志工朋友們為大家詳盡的解說郊野公園的由來與面臨的挑戰,亦讓我覺得不虛此行。而在這樣尋常的郊野健行中,竟然還是會碰觸到香港居住正義的問題,讓我深深的體認到這個議題多麼深刻的影響著香港每一個人、香港的每個角落。
拜訪突破青年村的《Breakazine》雜誌,除了看到教會強大的資源與力量外,也看到《Breakazine》雜誌編輯們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熱情,尤其雜誌對議題選擇與編排撰寫的專業度亦是值得學習的,而《Breakazine》雜誌是累積了許多人的無私付出,經過多次的轉型才能呈現今日的成果。馬寶寶社區農場面對的是一場艱辛的戰役,雖然有些香港朋友認為這是場無力挽回的運動,但我認為在這場運動的過程中她們嘗試做了一些可供未來其他運動運作時的參考模式,如此貼近社區的運作必將累積出未來前進的動力。
大澳漁村是北門社大堅持一定要安排拜訪的地方,因為非常想看看香港的漁村經驗與台灣的有何異同,大澳是香港百年來的漁鹽業重地加上大澳的棚屋也是香港非常著名的獨特景觀,能由在地人導覽認識大澳文化生態是難得的經驗,更加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了”在台灣新聞中會轉彎”的白海豚,粉紅色、灰色的白海豚在海面躍起時,大家掩藏不住的驚喜與興奮,再再證實了自然對人的療癒效果,但大澳也面臨了開發與自然保育的兩難,民間與政府的角力常常退守的是發聲薄弱的居民。
PCD與北門社大這幾年有合作實習交流計畫,這次的拜訪未能見到曾經來台灣拜訪我們的文嫦和啟嬋,有點小小遺憾,不過驚訝的發現7、8年前第一次到PCD辦公室時見過面的志光又再次相遇,當年志光才剛加入PCD的工作,現今已是對我們侃侃而談介紹PCD的資深工作者了。這次來香港,許寶強教授不僅帶我們到當初雨傘運動占領的地點並介紹運動當時的狀況,更在最後一日帶著幾位參與運動的年輕人來PCD與大家交流,也促進了彼此更多的理解。
在香港這幾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住宿的Hoho Hostel民宿主人Maggie和Spancer,兩位是一對年輕的夫妻,都在NGO工作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說自己的夢想就去看世界的各個地方,但沒有這麼多錢做這件事,所以藉由開旅店可以認識世界各國的朋友與文化,在Hostel的牆面上也擺滿了第三世界的攝影作品,詢問之下得知這是為尼泊爾震災募資的活動。從他們的生命歷程我看到做為NGO工作者的各種可能性,也看到雖然面對的是未知甚至是無望的未來,但仍保持著樂觀與勇敢的態度前進,這是這個世代年輕人令人激賞的生命態度,也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