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社區大學對在地文化的思考與實踐


文/柳秀慧暨北門社區大學工作團隊  2010.01.08

北門社大的”在地”範圍與生活文化型態

台南縣北門區包含:北門鄉、將軍鄉、學甲鎮、佳里鎮、西港鄉、七股鄉,共六鄉鎮,區域涵括了台南縣的整個西海岸,不論地理位置或是資源分布均屬偏遠地區,居民以農漁業為主,係一農漁村型態之生活區域。

北門社大面對”在地”所做的自我定位

因此北門社區大學從成立之初,即已確認發展方向為打造一個「以支援農漁村社區發展為主體的、小而美的社區大學」。將自我設限為「小」,是因為我們很清楚衝高社大的學員人數並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要把有限的資源用於在地社區。因此北門社大每位工作人員均很清楚社區組織經營之工作(回應地方需求,提升社區發展)是北門社大之發展重點方向。

因此若問北門社大是否可以加強和在地文化的連結,其實北門社大早已是與在地密不可分的關係,若脫離了與在地的連結,北門社大亦違背了當初創校的理想。

北門社大的在地工作執行策略

但北門社區大學清楚的了解到提昇社區發展,若只是停留在解決迫切的在地問題,若沒有具有深度的在地文化支撐,一切努力將只是曇花一現。北門區的在地文化很清楚的是農漁村的生活文化的展現,早期鹽業與漁業是支持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但產業終究面對時代變化的衝擊,在地生活面臨了青年人口外流、老化人口健康照護、海岸變遷等問題。因此設定下列執行方向:

1.為社區量身打造學習方案
北門社大相信透過學習,可以活化社區,打造理想中信任互助、共享合作的生活環境。通常社大會先辦理社區學習需求焦點座談,引導社區居民對社區未來之想像,藉此了解在地居民之需求並評估學習方案之可能性,之後引領專業講師,與社區領導人、志工及在地人才共同規劃學習專案,提昇社區動力,並協助找尋或引介所需之資源。

2.鼓勵青年返鄉

(1)以在地青年為北門社大工作人員優先聘用人選,為在地留住有心為地方貢獻之青年,提供其為家鄉服務之機會,並加強其社區經營之相關技能。

 (2)以在地師資為優先聘用人選,並藉由講師走入社區,參與社區學堂與社區發展之學習活動規劃,達到在地人才與社區發展共榮目的。

 (3)參與大專青年暑期工讀計畫及各大專院校實習計畫,以在地青年為優先錄取人選,透過參與計畫讓在地年輕學子對家鄉有更多了解,並在實地參與過程中激發其對在地文化發展之認同感與使命感。

3.發展地方學

(1)辦理農漁村學習工作坊、社區發展研討會、農漁村文化讀書會等,在北門區之人文、自然生態之既有資源上,形塑以農漁村為主體的地方學。

(2)透過各種社區調查方式(EX社區實地踏查、影像課程培訓、採訪訓練、耆老拜訪…),累積農漁村智慧、在地知識。

(3)辦理「社區生活地圖PPGIS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透過共享與免費的自由軟體資源,如wiki百科、wiki教科書、google map、google earth,協助農漁村建置與發展地方學知識與資料,兼能建立綠色旅遊基礎。

(4)再現「鹽分地帶文學」風華,鹽分地帶文學在台灣文學史上曾引領風騷,佔有重要之位置,但每年於南鯤身舉辦,培育無數文藝作家之台灣文藝營,亦已於98停辦年,鹽分地帶文風漸偃。北門社大已與學術單位、在地作家等合作,將提出鹽分地帶文學數位典藏計畫,透過網絡連結,不僅保存,亦將透過各種方式(EX製作出版鹽分地帶文學地圖、校園巡迴推廣、網站資料建置、解說員培訓)活化北門區之重要文化資產。

具體案例說明

以北門區七股鄉為例,七股鄉是一典型漁村社區,因七股潟湖之自然資源,生產全國最高品質的蚵仔,加上每年黑面琵鷺來此過冬,亦讓七股地區擁有發展生態旅遊之資源。但七股目前面臨下列狀況:

(1)搭漁筏遊潟湖產業因惡性削價競爭造成休閒旅遊品質不保,多數漁筏業者自然保育或生態旅遊觀念不足,造成沙洲的自然生態資源受到衝擊。

(2)潟湖離島的網仔寮汕平均每年退縮約30公尺,七股潟湖的面積也從1,600公頃減縮至1,100公頃。網仔寮汕北端破損後,沙洲守護的功能大減,潟湖因而淤塞縮小,不僅僅使七股漁民的生計與漁村安全受到威脅,潟湖這個天然的海岸水庫滯洪功能也將因而降低,相關地區的淹水情況也將惡化。

(3)十多年前為保護國際級的七股濕地生態資源,300多名七股漁民冒著利益團體的暴力威脅風險成立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展開終止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案的行動,而濱南工業區於今年7月底經濟部駁回開發單位的訴願後終於走入歷史。但協會成員同時也逐漸凋零,會員活動力不如當年,曾經是在地最活耀的組織,如今卻已逐漸停擺。海保會面臨的問題同時也反應出農漁村人口老化,期待年輕人返鄉,在地產業卻無法支撐返鄉青年生計的普遍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社大採取以下行動:

(1)活化七股海岸保護協會

協會無專職人員維持協會正常運作,因此本校2名七股在地工作人員同時負責協助協會之會務運作,亦協助其申請專案計畫(例如,多元就業計畫),辦理活動(例如,護沙活動),藉此再次凝聚會員向心力,並冀望因專案活動之執行能吸收在地青年加入,為協會注入新血。

(2)展開護沙行動,發展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

96年起結合縣府、七股海岸保護協會、七股各社區,發起護沙活動,透過動員在地村民及外地關心環境之志工,利用竹枝所編置攔沙架,有效增加沙洲的高度。在多次的行動經驗中,七股護沙在地團隊擬定了「秋末冬初編置攔沙竹架、春天植生、全年監測」的志工參與方案,希望透過全年無休的志工參與,來守護七股潟湖與沙洲。並藉由「海岸監測與保護–志工培訓工作坊」培訓志工團隊,並每月持續進行監測活動累積海岸環境的基礎資料。同時透過「PPGIS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教導志工及社區居民透過共享與免費的自由軟體資源,建置海岸監測資料。

另一項在地行動為舉辦「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該活動是為了喚起全國民眾一起關心台灣海岸變遷的困境,因此項議題並非七股人或台南縣人能獨力因應與解決的。同時亦希望透過發展生態工作假期之模式,能為七股地區日益惡化的旅遊產業,尋找另一種出路。藉此培力在地居民發展生態旅遊產業之知識與能力。

(3)透過在地飲食文化,協助七股農漁產品加工行銷

同時七股農漁產品豐碩,農漁產品加工及民宿經營的市場潛力極佳,本校透過協助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申請勞委會的永續就業工程專案,設立「七股旅店」生態旅遊服務中心,與既有農漁產戶共同研發社區特色產品,並協助地方特色產品與生態旅遊相關行銷。

本校並與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台灣鹽博物館、七股篤加社區、在地農漁產品加工人才討論,依據社區產業發展,規劃「農漁產品加工社區產業人才培訓」課程,課程內容包含虱目魚乾、漬蚵、龍鬚菜水餃、油葱酥、青草茶、食品加工衛生管理、社區產業概念與參訪、社區產業行銷技術等,課程中並邀請在地農漁產品加工人才擔任講師,無形中提昇了在地人才的自信心,同時也讓地方發展多了一份助力。

亦透過生態旅遊活動之規劃將在地產業飲食文化融入旅遊行程中,例如:鋟蚵、蚵仔煎DIY、虱目魚乾製作等,讓一般民眾不再只是單純的旅客過境,而是對七股在地生活文化有更多的體驗與了解。

(4)透過在地文學,深化旅遊發展產業

我們認為沒有文化深度和特色的產業都難以長久,因此北門社大已與學術單位、在地作家等合作,將提出鹽分地帶文學數位典藏計畫,透過該計畫,未來將在地文學中曾經出現與七股相關之景點、人、事、物等以在地文學旅遊地圖方式呈現,讓旅行不再是消費文化,而是對在地文化的探索與理解的過程。

在此我們必須強調社區大學和在地文化的連結,是一不間斷的過程,無所謂成功與否,而是在地社區與社區大學彼此的交流、互動與對話過程中,是否產生了推動彼此向上的進步力量,對北門社大而言,不是社大要給在地社區學習什麼,而是促進在地社區決定要學習什麼、用什麼方式學習。在地文化的發掘、論述與重建過程中,社大是一個陪伴的角色,也是參與在地社區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