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海岸監測心得~侯思瑜

201368海岸監測心得

侯思瑜/20130613

環境的變遷和大自然的反撲,是我們必須要去關心的議題.而位於七股潟湖的沙洲,是我們必須要去保護的.幸虧有了北門社大一群熱心的志工,沙洲也正慢慢的恢復了生機.

第1次去當海岸監測志工時,我看了影片之後才發現,原來海岸線退縮的速度是那麼的快!而沙洲也面臨了很大的危機.

閱讀全文 “2013年6月8日海岸監測心得~侯思瑜”

2012.09.08海岸監測文章分享


七股潟湖護沙活動

                             文/李桂芳

  201298日我們北門社大員工及參加護沙行動一行人頂著烈日來到沙洲,今天我們有二項主要工作護沙監測記錄及撿拾沙灘廢棄物,所以我們兵分二路,我被分配到撿拾沙灘廢棄物組。
  一進入沙洲腳底立即感受到一股炙熱,沙子因吸收太陽光的熱能而溫度上升,我穿著布鞋,踩在沙上每走一步都感覺到腳下的沙燙人的溫度,難怪其他人都另外換穿雨鞋防護。前進至沙灘上,我們開始撿拾垃圾,每撿一件垃圾,小藍都要我們報告數量和類別,這樣才能完全記錄我們這次所撿拾的廢棄物數量和種類。這和我原來所想的「淨灘」有所出入。小藍說這樣可以將這些垃圾一一統計量化,從資料中找出數量和種類最多的,然後告知生產者該如何想出方法使人們不會將這些垃圾丟棄在沙灘。而且我們並不是胡亂撿廢棄物的,今天我們都固定在同一個區域做撿拾的工作。
  藉由今天的活動,讓我更進一步了解「護沙監測工作」,更能體會箇中辛苦。現在自然環境因為我們人類的貪婪無知被迫害而失去原有美麗的樣貌,更有很多生物因此消失;幸好有這些先知先覺的志工,奉獻保護這個美麗的家園,讓這些以潟湖為生的生物、人們能繼續世代延續下去。







文學散步-走進文學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的場景

文學散步-走進文學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的場景

紀錄:靜怡

 

天公伯在今天活動一早就特別賜予太陽的溫暖,一路上離開佳里,經過正在新建的將軍區華宗橋,大家先互相認識,老師則一面說明活動流程,最後到達目的地「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園區」。

 

門口迎接大家是解說員小娟,介紹環境後即進入室內,艷秋老師總括介紹「一隻鳥仔哮啾啾」的時代背景後,電影便開始放映,觀看的過程中彷彿時空轉換,一模一樣的環境,十幾年前因為發生烏腳病,開始了王金河醫生的故事。當中眼尖的學員認出艷秋老師的身影,擔任演出金河醫生的妻子,甚至連金河醫生也參加了路人甲一角,觀看過程笑聲不斷,但電影結束後,有些學員們淚水在眼眶打轉,留下了一種惆悵的情感,感受到烏腳病患的生活與無奈,也感念金河醫生無私奉獻與付出。

 

IMGP0119縮圖

【電影中的王醫生替烏腳病患擦藥與現今場景的對應】
閱讀全文 “文學散步-走進文學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的場景”

南方社大敎與學的風格與想像-北門社大

柳秀慧/北門社區大學主任
2010.3.23
南方

    南方。以批判全球化的觀點而言,南方是被剝削、被殖民、貧窮、弱勢的第三世界;對台灣社會而言南方是政治與階級意識形態的隱喻;那麼當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時,南方意指謂何?只是單純的地理設定嗎?還是要控訴身處社會資源(政治、經濟…)的邊陲地帶?是想標舉對生態環境較友善的生活型態嗎?還是想凸顯農村與城市間的差異與距離?或者是想創造出另一種有別主流的價值信仰(或世界),同時相信這樣的價值是可在社大的教與學之中被實踐?

  因此在思考南方社大教/學時,不可諱言,其中必有意圖藉此確立以南方社大為主體的辦學觀點。而以南方為主體的另立全球化運動(alter-globalist movement),其從AntiAlter的過程,正切合本次工作坊所談的藉由批判反思的力量創造另一種可能性。或許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是可做為我們發展南方教/學觀點的參照。


另一種可能

    若說多元、草根、另類是另立全球化運動的思維與運動精神,那麼我們就依此嘗試從中找尋南方社大發展的可能性:

(一)  多元:另立全球化運動匯集串聯了多股運動組織(ex婦女、農民、勞工、人權、環保…),參與成員及議題呈現多元性,但亦因此其運動力量更為壯大,網絡更加綿密,支持了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行動;另一方面,其採用「橫向」運作的網路,拒絕任何垂直的階層結構,讓不同運動能協力共進。
    由此反觀社大,當社大發展公共議題時,不也同樣需要從多元的角度切入,串聯各組織合作推動,尤其當目前多所南方之農村型社大在面臨城鄉資源的落差時,尋求其他區域組織及社大夥伴的串聯合作,亦不失為解決困境之良方。同時平行夥伴關係的建立,亦是確保未來長遠合作的可能。
    再往社大內部來看,因社大學員的屬性差異極大,更需要多元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模式因應。而學校、工作人員、老師、學員之間,若以傳統學校垂直階層結構的方式運作,亦只是再複製了傳統威權的教育體制,如何讓每位進入社大的參與者,藉由多元、對話、自主的方式進入到社區大學的運作,社大所標舉的打造公民社會才能有實踐的可能。

(二)  草根:另立全球化運動透過草根行動關注了在地化、社區經濟、糧食安全等議題,而這與南部多所社區大學關注的在地議題多有交集,同時在行動過程中亦有雷同之處。南方社大必須清楚了解在地社區是社區大學學習與實踐的場域,唯有真實面對在地社區的需求與困境,社區大學在南方的設立,才有其存在之意義。而社大工作者更應清楚自身定位並非只是社大行政人員,更是在地社區組織工作者,如何透過學習活化在地社區,讓關注議題由下向上發展擴散,這正是社大工作的最大挑戰。

(三)  另類:若說另立全球化運動是批判與反思的力量的崛起,試圖試跳脫主流價值,尋找另類道路的可能,那麼社區大學在成立之初即試圖藉由社會學習來深化社會民主意識(解放知識,打造公民社會),為台灣社會發展找尋另一種發展之路。另一方面來說,當社區大學提出發展人的「經驗知識」,以補套裝知識的不足時,對於教/學的想像是否有跳脫出主流教育的教學模式,讓我們反思現今社大課程教學,其實大部分課程進行仍是複製著傳統教學空間與方法,但我們亦看見有些社大藉由各式課程教學實驗,或對老師的培力訓練,試圖找尋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無可能在這些教學實驗過程中,打破教學者與學習者的界線,翻轉學校的角色定位(學習提供者→陪伴者、學習者),為社區大學的教/學尋求另類之道。

展望未來

    因此我們特別標舉出南方社大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面臨成人教育的學術霸權與僵化的官僚體制對社大發展想像的限制時,當我們面臨台灣偏鄉地區產業衰微、在地文化消逝與人口外移老化時,我們冀望南方社大在抵抗的過程中,能找尋出另一條道路,而這其中包含了草根的行動、對學習的另類想像與對多元化的實踐。

(本文發表於2010329日,南方社大反思性教/學實踐工作坊)

七股海岸與我

/許佳琪

他們的七股潟湖


內海是我們小時後的家

    我認識一位在七股土生土長的解說員大姐,在他的解說中,我曾聽他如此敘述他的七股潟湖:「內海是我們小時後的家,以前交通不方便,我爸媽帶我們住在網仔寮上,我們兄弟姐妹就在這一片海中度過我們的童年,以前在這沙洲上住了好幾戶人家,沙洲上還有淡水可以挖,生活起來還算方便;以前網仔寮的寬度有好幾公里那麼的寬,但是如今…….」這是在距今67年前聽到的說法,我才知道原來過去的網仔寮沙洲是很寬敞的,甚至還有人在沙洲上生活呢!

心繫這一片內海

    家旺伯是一位已逝的長者,我會在七股落地生根他對我的影響很大,家旺伯為了七股的這片海,賠上了女兒及自己的健康,是我相當佩服的長者,在他還在的時候,他會在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的茶桌上,與所有來訪者聊天,跟同村的友人聊聊七股的兩三事,與外來的人們談過去與未來要如何保存七股這片海,跟我則聊如何推廣七股這片海,並聊聊他與友人所發現的七股潟湖的問題;那時的家旺伯健康已不如前了,所有與海相關的問題都是詢問友人得知的,可見他多麼的心繫這一片內海。
    當時的我還未定居在七股,總是來來去去,有時颱風過後還到七股潟湖,會發現沙洲有些較大的變化,那時我都會與家旺伯討論原因,當時的我還以這是自然現象,直到2003年間,家旺伯開始告訴我,七股潟湖的北邊~青山港汕沙洲越來越小了,似乎有流失的問題,那時他已經透過各種管道向台南縣府表達這樣的危機問題,但或許是這些人沒有生活在七股,所以不能體會這樣的嚴重性(其實那時連我都還沒有完全感受到危機),更或許是大家都將它視為自然現象,覺得無需干預自然的演替吧!

海不是我們的
    第一次帶阿邊仔去施作護沙工作現場大約是在2007年的9月吧!當時站在堤岸看這潟湖南端的沙灘,她一直發出了嘆息的聲音:「哀叹!怎麼會變成這樣?沙都快不見了!怎麼會這樣?」阿邊仔開始細說著他以前所看到的潟湖。阿邊仔是我到七股開民宿後所認識的老人家,也是一位標準的七股人,生在七股也嫁給七股人,在他印象中的七股沙灘是相當遼闊的,沙子也比現在多很多,為什麼會選在那時帶他去海邊?是因為北門社區大學、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及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即將於9月底舉辦第一次的工作假期,而阿邊仔即將是我們的講師。
    在這次四天三夜的活動中,阿邊仔以講師的姿態為志工講解如何編籬護沙,期間有華視新聞雜誌記者跟拍,後來電視播出後,我覺得這位可愛的阿邊婆說出的一句屬於她自己的至理名言,當記者問她說:「這樣的工程可以維持多久的效果?」阿邊婆相當直率的回答記者說:「海啊!不是咱們的!我不知道效果可以維持多久!說不定一個颱風就讓它割(台語)走了」每當我們在播放這一段影片時,大家都會哈哈大笑,但說真的在大笑過後,我總是會有一些心酸,因為這是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