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下營惠生泉有機菇寮


(文 / 謝美鈴)

時間:2006.10.02  10:00am
地點:惠生泉有機菇寮(下營鄕自由街320巷66號)
成員:陳雅娟、沈榮宗、陳進財、秀娟、美鈴

前言:
在三協里的生機飲食課程後,與李淑女老師談到農漁民市集的瓶頸,老師給了我一個資料,要我去拜訪惠生泉姑寮的陳雅娟小姐,也許可以獲得一些迴響,果真,陳小姐一口氣答應我的邀請,到社區分享她的有機種植經驗,也立刻敲定了拜訪的時間。
 
訪談內容:
陳雅娟小姐原來學的是海洋生物,後來進到成大生物系及成大醫院從事生物科技的研究,工作一段時間後想要自己創業,便以自己的專長開始培養香菇菌種,從民國86年開始養菇菌(牛樟芝、靈芝),91年才開始種菇,至今菇寮裡所有的菇種都是由自己的實驗室培育出來,是他們很有信心的強勢菌種。問到認為自己優於其他傳統菇寮之處:其一,傳統菇農沒有培菌能力,需仰賴生產菌種的廠商,而市面一般生產的菌種幾乎都要加藥物去培養,,已達發菌的成功率;其二,一般菇農沒有銷售能力,而且產品直銷商的契作模式,發展容易受制於人,幾乎是被收購者壟斷市場價格。

堅持整個生產過程不用藥,而沒有加藥的菌種容易腐壞,生產的工作更加辛苦,走出光鮮亮麗的研究工作會不會有心態上的落差?她說:打滾過才能打算(註[1]),用自己的專長,對整個大環境有所貢獻,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福報,理念支持著他們繼續下去。

菇類要濕不要水、要光不要曬、要氣(流動的)不要風,在惠生泉有機農場裡所見的種植方式與傳統姑寮大相逕庭,這裡以開放式空間為特色,營造一個類似野生的環境,完全沒有水泥的構造,所有菇種可以完全吸取大地能量(濕氣、空氣、適度的陽光);傳統菇寮的培育模式,容易有病蟲害,在這裡,透過輪作的方式,多樣化種植,避免同物種長期耕種的弊病,也讓生產者的銷售風險降低。菇舍進太空包前要讓土地休息20天左右,就如同一般農作的休耕期,一次要進6~10萬包,太空包平均45天(自接種到長菇)可以採收(短期的14、21天也有),照顧妥善的太空包使用期限可達3個月,菇寮10~14天採收一次,期間為休耕期。

<珊瑚菇>


<巾耳>



陳小姐說:用藥不僅是為害人體,也殺害更多大地的生靈,在堅持有機栽植的過程中還必須克服怎麼避免鄰近非有機的種植危害(病蟲及農藥危害),而有機認證中也需要生產區隔離帶,所以在菇寮的外圍築起綠籬,以有機的方式種植蔬菜,日前嘗試種植玉米,希望可以以玉米梗來取代太空包中木屑(註[2])的填充,而廢棄的太空包可做有機肥,農場也願意提供給一般慣習農法的農民,希望透過觀念的傳遞讓更多人可以被影響。目前惠生泉有機農場合作的通路是同為慈心有機認證的里仁生機飲食店,里仁的義工也常常協助惠生全在生產或研究上遇到的難題,相互扶持。
 

越來越多有相同理念的貴人出現,相信在我們想要推行有機、無毒農業的想法上有更多新的契機與期待了。

<左起陳進財、沈榮宗、陳雅娟>



最後確認:10/4(三)邀請陳小姐到三協里一同參與農民分享;10/14(六)提供產品讓我們在市集展售;10/17(二)參加台南市農民市集。

[1]沒有親身的體驗,就無法體會農民栽種的辛苦,多去試驗就能有多一點的體認並且修正腳步。
[2]木屑的來源可能是森林的砍伐,無從得知,希望可以透過其他替代資源來減低木屑的使用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