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6虱目魚豐年祭

來聽老長哖講古

時間:2012.10.06
地點:七股,溪伯(黃文煌)的魚塭
參與:柳秀慧、謝美鈴、李翊瑄、許佳琪、藍美惠、杜靜怡、吳明翰、王福來
紀錄:杜靜怡

今天是虱目魚豐年祭的系列課程第一天,來聽老長哖-溪伯講傳統漁塭的故事。一抵達七股美國塭,溪伯便開朗地招呼大家,旁邊就是他六十幾年來維生的淺坪式漁塭,沒有風車發動的引擎聲,取代而來是水鳥們的吱吱叫聲,聽著溪伯娓娓道來。

溪伯的魚塭算來有好幾十甲,但近來台江國家公園的設立,有一部分(六孔管理站附近)被有條件的徵收。在二十七歲時,溪伯晉身為長哖,負責管理魚塭,以往五百甲的美國塭,有二十二個長哖,如今卻十個手指頭都算的出來,塭工也沒有24小時看顧塭仔的習慣了,而傳統謝寮圍成一圈吃飯的景象也不復見,道起以往的魚塭回憶,感到特別有趣的是,以前下雨土質地常有泥濘,車子無法進入,就請來牛車在西港接力,將漁貨送出去。溪伯的淺坪式漁塭從白身(台語)開始養,等長大到2-5吋,依照賣家需要出貨,成長過程中會使用米糠來養,漁塭是依漲退潮來換水;目前虱目魚主要有兩種販賣管道,除了賣釣魚場,最大宗為漁塭。

在1970年代,當時養殖草蝦興盛因此多人轉業,但卻發生了發病的事件,病毒一直擴散到眾多魚塭,溪伯感嘆的說,其實不論養殖什麼,總是有大賺大賠的時候,風水輪流轉誰都不知道下一次的機運在哪裡,例如,現在興起一股養石斑的風潮,但其技術面還無人可完全掌握,可見養殖漁業不僅是靠天吃飯,也需要一點運氣呀。

clip_image002[6]

現代漁塭改為深水式以增加經濟產值,目前所剩不多的淺坪式養殖不使用水車、以米糠養藻,亦不須大量飼料養殖的方式,其實對環境是一種永續的經營,如何在傳統與現代養殖中,各自截取優點,或許是現代人要去思考的另一條路,就如同北門社大發展里山里海的目標,藉由對虱目魚養殖更多的認識,進一步思考屬於自己的詮釋與願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