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企業參訪後記


柳秀慧  2008.4.29

【有間有機農業公司以農民為股東正在籌組中】,耳聞此項傳聞已有一段時間,難得有夥伴知曉該公司,邀約探訪,終於在四月底有機會一探究竟。參訪當日,下中埔交流道不久即彎進一條鄉間小路,公司就設立於農田旁,一棟三層大樓正大興土木中,該公司農業技術長曾大哥為我們做了詳盡的導覽解說。公司園區雖尚未完成整建,但已頗具規模,部份園區也已開始運作,園區約可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為循環型農業操作區,另為硬體行政物流區。

循環型農業操作區以農作物種植區所佔面積最廣,設置有大型溫室育苗場面積約有6分地(筆者第一次看到溫室內有耕耘機在犛田,當場目瞪口呆),主要作用為提供契作農民合適之有機種苗。另有堆肥場及蚯蚓養殖室,以自然有機的方法生產高品質的有機肥。農作物種植實驗區,主要在挑選適合在自然環境中生長,對病蟲害較有抵抗力的作物品種,此區另有設置一生態池,除了想嘗試有機水蓮的種植外,也是為了讓園區的整個生態系統能更完整。園區還設置了家禽養殖區,家禽均餵食該公司有機種植之穀物,並以人道方式畜養(充足的飼養空間、不剪啄、設置符合雞隻棲息習性的台架、地面鋪撒穀物讓雞隻啄食⋯),當家禽長大宰殺後,原飼養家禽之區域留下大量的糞便,該區則成為肥沃的種植區,藉此達到生態循環農業的種植模式,目前園區已飼養的家禽有雞跟鵝。
 
硬體行政物流區主要為辦公大樓、理菜區、冷藏區。該園區未來預計成為公司物流系統的集散區,因此規劃了大型的冷藏區作為集貨中心,以調節蔬果的供需平衡。園區內的主要建築物是一棟三層高的辦公大樓,除行政管理辦公室、會議室等,另設置有三間實驗室,第三層規劃為可容納百人之住宿區,除提供員工住宿外,未來將計劃收容中輟生,希望透過田間的勞動來接近生養自己的土地,為迷失的青少年找尋人生的另一條出路。該公司另有一協助受暴婦女的基金會,幫助受暴婦女有地方躲藏及工作,並為其子女找尋寄宿學校。該公司亦與原住民部落合作有機農作生產,同時協助部落社區營造,規劃部落人文生態旅遊,穩定部落經濟收入。

該公司出資老板原從事電子科技產業,因病赴澎湖療養,開啟了在澎湖以海水箱網養殖無用藥海鱺的事業,因售價昂貴,主要銷售市場為歐洲,每年營業額以數億計算。跨足台灣有機農業市場,聘請之員工皆為高學歷(農業相關科系之碩、博士)、高專業者(ex農機賽冠軍⋯),產品銷售對象亦先鎖定以金字塔頂端之消費者為主,希望未來將台灣的有機市場擴大後,能把消費群漸漸往下降。目前與農民的合作方式為向農民承租土地,每次簽約九年,租金以公司股票(即將上市)一次付清,出租土地之農民以有機方式繼續耕種公司規劃的作物(為了產量穩定並符合市場需求,而規劃的風險管控方式),收成後公司全數收購,免除農民為產品滯銷所困擾,生活收入相對穩定;若租地農民不想再種田了,亦可只租地,公司會另外找人來種。該方式讓農民成為公司股東,當公司獲利時,農民亦可因擁有公司股票而一同獲利,免除了過去農民被中間商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無法分享高價賣出時的利潤。農產品相對於其它商品存放較為不易,為了讓農產品有暢通的銷售管道,除原已購買漁產的會員外,該公司另設有三間中央廚房,數間便當店,經營六間電子科技公司(都是大家熟知的大廠)員工餐廳,確保收購之蔬果銷售順暢。目前契作農田約170公頃,未來預計達到430公頃。

參觀完園區、聽完曾大哥的介紹,有些夥伴非常的興奮,覺得有公司願意這樣大手筆的投資有機農業、關心生態環境,還願意分享利潤給農民,又積極從事社會公益,若能在這裡工作真是太幸福了,但我只能用震驚來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之前不曾預期台灣這麼快就有企業能把有機農業整合到這種程度、投注這麼多資源,除了保護環境,還不忘關心弱勢族群,簡直是一個完美的社會企業代表,但心中的隱隱不安確無法撫平,腦中出現的是《有錢的企業農奴VS貧困的自雇小農》。

這樣類型企業的出現,確實隱含了農民的某些期待,它的確有可能提供農民相對穩定的生活,但在這樣巨大的企業底下,農民手中握有的股票,也只是滄海一粟,對企業的營運方向是毫無影響力的,當市場的大多數股東要求更多的獲利時,農民是不是也因此而成為剝削自己的加害者之一,農民還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嗎?雖擁有生產工具土地,但要怎麼使用的權決定在公司手中;雖擁有勞動力,但生產知識在公司的實驗室裡;雖擁有資本,但只佔總額的一小部份,不足以跟公司相抗衡。

在這樣大型企業的操作下,有機市場中的自雇型態小農還有獨立生存的空間嗎?當大片的土地只用來種植有錢人才吃的起健康安全的食物時,這樣的社會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態度?而只為大企業耕作的農民又將為農村文化呈現出什麼樣的價值信仰?

〝有機〞只是一種經濟行為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