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F參訪~米之神告訴我的一些事



柳秀慧  2008.9.1

2008年8月中旬,在雲芳的大力促成下,終有機會可至泰國拜訪耳聞已久的米之神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此次行程除了拜訪米之神基金會及其農民學校與學員田間參訪外,基金會的創辦人Daycha Siripatra亦親自為我們解說米之神基金會的理念與概況,同時亦安排了土壤改良與米種培育的實作課程。米之神在農夫學校強調的只告知原理,不給標準答案,應從實作中觀察學習的態度,也在此次的行程安排上具體呈現,雖在行前已閱讀了一些相關資料,但實地的親自體驗,實地的感受米之神基金會所堅持的一些態度,仍讓人此行獲益良多。


農人的尊嚴與價值
在解說米種培育的課程中,米之神基金會創辦人Daycha Siripatra曾說過應該要發展自己喜歡的品種而不是市場喜歡的品種,當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米種,不僅維持了米種的多樣性,同時也就不易受到市場的控制,但當時並沒有意會到Daycha不僅強調這點,而且是實際落實在選擇米種的過程中。因此當開始進行選米種的工作時,都將焦點集中在解說時提到的選米4大標準:1.外表直長2.胚芽小3.無裂痕4.色澤光滑透明。導致選米時很困惑,明明參考標準著麼明確,但還是無從著手。


但在聽了Daycha對最先完成選米工作夥伴的米種是否合格的評論時,我才頓悟原來Daycha認為的好米種,取決與每個人心中的標準,有人喜歡瘦瘦長長,有人喜歡短短胖胖,這都沒錯,重點是自己選出來的每一粒米種特徵是否一致,而且能發芽長大。突然間了解到Daycha正在肯定“每個人心中獨特的價值(選擇)“,此時有種深深的感動在心中發酵。

做為一個農人的尊嚴,不就在於對自己農作的選擇權上,透過這樣的選擇告訴大家,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應該是什麼。如果當一個農人只能順應主流市場去思考,對自己生產的農作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時,他就只能在市場價格的波動中浮沈,是不可能培育出屬於自己獨特品種的農作物,當農村中最重要的資源呈現出只有大量單一品種的景況時,“農“文化存續的可能性將相對的脆弱與單薄,最終就只能是一個被消耗怠盡的大型食物生產器。


而如何修補已支離破碎的台灣農村與重塑台灣“農人(村)“的文化與價值,或許就是從肯定每個農人存在的獨特性開始,農人不應自我矮化為單純的食物生產者,透過對作物種源的培育,農人可以是飲食文化的創造者,透過對土地的培菌養土,以不傷害環境的方式種植,農人也可以自許是大地的修護者。因此一個認真面對自己生產方式的農人是可以很有自信的說:對於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甚至這個地球,農人是必要的存在。


“有機“應該是一種態度

參訪的過程中,曾有夥伴詢問基金會其教導出來從事有機種植的農民所生產的作物在市場上是否有賣出較好的價格,基金會是否有幫其建立其它的銷售管道時,竟得到令人訝異的回答,農民學校的農人種出來的有機米還是賣給當初使用慣行農法時一樣的銷售管道、一樣的價錢,只是基金會提供的技術讓農民降低了生產成本(ex不需購買農藥、肥料,亦減少噴藥、施肥的人工成本),不僅不再需要花錢買種子,還可因自行留種、育種而能擁有品質較佳的種子,進而開始多了一份賣種子的收入,而不參加有機認證,亦就不須負擔昂貴的認證費用,生產的有機農產平價化,讓一般大眾也有機會吃到有機米,這是意料之外的好處。

聽到這樣的答案,非常的驚訝,完全超乎筆者在台灣時對有機農業慣有的理解,在台灣從事有機農業不是一種高成本、高勞力的工作嗎?因此台灣有機產品的售價為了反應成本所以必需相對的提高。難到是台灣的有機種植隱藏著什麼問題嗎?但回頭一想兩邊社會環境的客觀條件,泰國農村的勞動力尚且充足,勞動人口尚未高齡化,農地取得成本低,生活基本消費亦不高,有機資材(ex牛糞、豬糞⋯)取得容易;反觀台灣,農業人力普遍高齡化,農地逐漸破碎化、水源土地面臨污染問題、土地及有機資材取得成本高,糧食價格長期被抑制⋯,在台灣從事有機種植相對需付出更高的代價。


雖然台灣長期以來的農業政策,導至今日台灣的有機農業必需面臨多重的困境,但有機種植只要陷入迎合消費市場的思考模式,就會離有機的本質越來越遠,在泰國由企業經營所賣出的有機食品價格,也是比一般價格高出30-50%。兩地的農業環境雖大相庭逕,但有機的精神應該不論在何處都是一樣的,被扭曲的有機農業,最後只追求完全無污染的種植環境,跑到山上種有機蔬菜,破壞山林原有的植被;無止境的追求產量,就會大量施肥,即使是有機肥,過量使用產生的硝酸鹽,仍然還是會傷害人體、土地、水源⋯。大量的農產就需資本市場的販售,與遠端的消費者無法建立信任關係就只能依靠認證得到認同,為了支付認證費用只有走向提高售價的方式,到頭來還是沒人獲益。因此Daycha不斷強調人應降低物質欲望,否則再高的產量也無法滿足永無止盡的欲望須求,直指了現今資本市場的問題所在。


“有機“應該是不做有害環境的事,一種與眾生分享美好事物的態度。在農民學校的學員中,在Daycha談到心中的理想農業時,都讓人感受到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分享的美好。或許他們的水、土壤並沒有做過污染檢測,但在這樣正向的循環中,即使被污染的環境終有一天也會復原,我認為這就是有機農業。在台灣有些人追求的有機,必須是純淨無污染的水、經過安全檢測的土壤,之後種出來的作物必需再經過化驗無農藥殘留,這樣才願意認可為有機。但吃著這樣純淨有機食物的我們,卻不斷污染著自己的生活環境,用著一點也不有機的態度生活,即使再好的環境在這種態度中,終有一天也會被污染殆盡吧!

參訪初始Daycha請每個人談談自己此次參訪的期待,之後Daycha說他並不會馬上回應大家所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在此次的參訪過程中找尋自己問題的答案。這樣的回應方式,當下覺得有點被敷衍,但此時重新回顧去米之神基金會參訪的點點滴滴,發現米之神早在不知不覺中給了自己意想不到的答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