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大地藝術祭&水與土藝術祭見學心得

文 / 美鈴

透過藝術,希望那些被遺忘的的地方能拾回希望,被冷落的孤寂老人們能綻放笑容。

─北川富朗

 

由在地人管理的舊東川小學校
圖:由在地人管理的舊東川小學校

 

我也想要看看越後妻有爺爺奶奶的笑臉,所以我來了。

今年的見學構想來自於去年在研究所的環境藝術課程中閱讀的書籍「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如何在同是農村地區的大北門找到新的思維及參與方式,這次,帶著一種要去見偶像的心情朝聖。

 

兩大藝術祭的展場位於新潟縣,到底是「ㄒㄧˋ」還是「ㄒㄧㄝˋ」?旅行在不斷更錯之中開展。

 

新潟縣位於日本本州中部,瀕臨日本海,穿越縣境山間流向日本海的信濃川是日本最長的河流,信濃川流域形成肥沃的平原,新潟屬日本豪雪地帶,每年平均有五個月的雪季,平均積雪2.4公尺(最高4公尺),積雪融化後提供了當地優質的水源,自然的循環滋潤了當地的稻米、蔬菜與魚鮮,新潟也因此成為日本主要稻米生產區,以新潟越光米與吟釀清酒聞名於世。大地藝術祭所處的越後妻有地區是一山區丘陵,現在的行政區由新潟縣南端的十日町市及津南町兩個地方自治體構成,約台北市的2.8倍大,但因地處偏遠,幾乎長達半年嚴雪覆蓋,人口只有7萬多人,人口老化、少子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此地世代以來賴農業維生的生活逐漸難以維繫,年輕人為了尋找工作和教育機會,不得不割捨這些田地及農村移居都市,因此出現許多荒廢的梯田、空屋與廢校。如何以地區的歷史、產業、環境、文化為養分重拾農村生命力,大地藝術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發想。

 

如果學校消失了…

 

廢校在當地人口中聊起來是一件沉重的話題,不論是否廢棄,都是在地人的記憶與回憶,外地人來此參加祭典,在交流的過程中講述過去來追憶。透過藝術的力量,在與人交流之後能量再生,讓越後更加吸引人。在大地藝術祭里參訪了兩間廢棄校的作品,風格與感受大相逕庭。八月,新潟年均溫最高的月份,在舊東川小學的「最後的教室」是這次拜訪的第一件作品,印象深刻,打開布簾,一腳踩進進漆黑的體育館,長板凳上放著電扇,吹來的是極度悶熱的風,濃郁稻草味,從屋頂懸吊著溫暖的鎢絲燈泡,沿著心跳聲往樓上教室走,光影閃爍黑暗,一路屏息伴著幽暗、詭譎的氣氛,彷彿要被巨大的悲傷吞沒,這裡有著又濃又深的記憶。

 

相較另一件廢校作品「繪本與樹木果實的美術館」顯得繽紛、光明、有希望,學校是地方的燈塔,這是一個條件完全不同的做法,缽村是十日町是中央山間的一個聚落,居民皆姓尾身,十分團結,他們從大地藝術祭第一屆開始就主動參與。這個村的居民都是在真田國小畢業的,由廢校前真實存在的學生說出對學校的回憶,包含妖怪傳說等校園點滴,學校因此復甦。目前仍有Hachi Café提供餐點蛋糕,除了大雪封閉的時間,當地還會舉辦營隊、音樂會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即使「學校」不再存在,卻可以用很多種方法讓學校不是空的唷!

 

在規劃這次旅行的過程中,計算著點到點的距離,沒有概念地想著在那個偏鄉地方(幅員廣闊),在我們的移動中能順道看到幾個作品;抵達現場的巴士裡,團員討論著主辦單位的交通指引如何可以規劃的更好,路程為何這麼遠;帶回的藝術祭資料,回到台灣之後與夥伴及老師的討論,再次去閱讀那些走訪的地方,此刻心裡有了全然不同的答案,在藝術祭開始之前的2000場說明會不會是徒勞無功,而人們的支持會讓祭典三年一次、三年一次地辦下去,不應該只有看到片面的越後妻有就以為是那樣,就如同這些年面對多數人問起北門社大長時間做海岸監測、護沙工作的意義,也如同瑪悧老師說先別急著定義里海,因為那是生活。

 

藝術祭是誰的參與?如何藝術?

 

很多人會問,以地方為名的展,地方民眾的參與在哪裡,是否有在地的藝術家呢?就如同護沙為什麼不找當地人一樣的問題。雖然藝術創作是由地方(概念)出發,藝術家很難長時間駐地於此向參觀的民眾導覽解說創作想法,但在地人一直都在,硬要用藝術的參與不見得能表達的好,不如讓他們用最舒服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就如森林學校的食堂,在地的蔬果做的料理是最美的藝術品,總是能夠料理出這塊土地該有的味道。「這些作品不是靠作者一個人,是由當地人共同創作出來的」這樣的創作根本就是跨領域,是一種參與式藝術,來自於投入。

 

北川富朗說,這並不是單純邀請世界頂級藝術家、眾多人參與的國際藝術展,而是向世人展示一種姿態─一種席捲那些不斷被遺忘的人口過疏地區、珍視並連結地球上每一寸土地和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的姿態,是一種祭祀的慶典。

 

知道越後妻有生存的困境之後,再重新思考,雖然沒有安排住宿於藝術作品(如:脫皮之家)之中挺可惜的,但能實際體驗小小町市的懷舊旅館,也算是對在地有更深刻的認識。

 

迎向第三屆的水與土藝術祭是由新潟市官方辦理的藝術展,文化政策課的鈴木課長輔佐說「擁有日本第一大河信濃川與水量第一的阿賀野川。有如新潟之母般,孕育著新潟。有著幕末開港五港之一的新潟港與作為日本米都最棒的田園,孕育日本之『水與土』特質的新潟油然而生。」

 

藝術祭總監小川弘幸想透過藝術去接觸新潟市的魅力所在,以新潟市民為主體意識的向下挖掘、作為接觸與傳遞對象。透過地景藝術、建築空間、表演藝術,展現本次主題「潟」的意境與生活意識。市民可以參與藝術作品的徵選,還記得在日本聽到關於民眾參與的比例之高,又有輔導民眾申請計畫的單位,覺得很好奇,馬上就對照到台灣的社區營造計畫。較於大地藝術祭,經費6億元,1億由官方提供,5億自籌;水與土藝術祭,官方主辦經費將近3億,但民間自籌僅1千萬,像舊二葉中學這樣的展場如何永續將會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兩個展覽,品質參差,坐落在鄉間與城市,作品的易達性…等等,正好學習到不同的策展經驗,也重新打開新的視野,關於「參與」,展覽的高度,還有想要透過展覽想促成的效果。

 

打開五感,看見世界。走過的路與風景,建構出的是你心裡對於地方樣子。在這裡踏過的泥土、喝過的水、曬過的太陽、吹過的風、聞到的各種味道、走過刻畫的痕跡以及交談過收集到在地人的笑容,是我的新潟故鄉的樣子。這也是展覽想要帶給人們最大感受吧!期待著再次拜訪在不同季節的新潟故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