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初體驗—河川見學之旅

圖文 / 謝美鈴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

這是人人口中熟悉的兒歌,多麼令人羨慕的居民環境,也是這趟日本河川見學之旅後,魂牽夢縈的感受。

    記得大學時期有個同學家住宜蘭蘇澳,他說從小到大,每到夏天便會呼朋引伴一起到武荖坑溪邊抓蝦玩水;我的外公老家在台南安平,常聽媽媽說,他們小的時候可以都從中正路的碼頭搭船到安平玩,後來運河漸漸淤積,無法行船,從此就成回憶。有同學來台南玩時,問我:你們這裡附近有溪可以玩水嗎?想了很久,好像只有水庫,但是水庫可以玩水嗎?那種可以踏著清涼溪水,坐在石頭上發呆的情景,真的要到深山裡才有了。

    這是我的日本旅遊初體驗,出發前,自己與家人朋友一直在討論,我的工作與河川的關係,而第一次去日本應該是想好好體驗文化的不同,每天那麼充實的見學行程,會不會有點可惜?我想,總是會有收穫,於是踏上了這趟旅程,也慶幸自己參與了。走過了東京、橫濱到靜岡,看到河川與居民生活緊密的連結著,政府、第三公部門與民眾的間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與配合,一點一滴建立起美好的環境。這次參訪的行程中,不斷地聽到專家學者們說起某某河川專案做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第一次親眼見識到的高規格堤防,未來還要繼續做四百年,這是一種態度,一種讓人對日本精神不由得的尊敬與佩服。

    在幾個令人敬佩的設計上發現,這些工程都要花上好多經費,北澤川綠道裡一個社區的污水處理系統就要上億,超級堤防的興建更是無法想像,這樣的預算很難在台灣的社區裡實現吧!不過,民間團體在社區的用心是值得好好學習的。這次參訪的鶴見川,是一條以流域為單元來做社區營造的河川,從上游源流的保育行動,都有在地及外地的民眾參與,且因應全球環境變遷,政府也對興建開發有相對應的規範,每一項中央政策都會做全面性的評估,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做有效的決策。河川的整治經由工程設計、環境運動、民眾意見的彙整,更以教育工作來扎根,各級分層一同守護,雖然這次日本見學看的是河川,我想,一樣的精神,會在其他地方落實,突然想起很多年事已高的長輩都會說他們很懷念日本統治的時代,很有規矩、秩序,人心也會安定,或許就是這樣的精神吧!

    短短的觀光客體驗在每天的參訪行結束後開始,我的日本印象:深夜11點氣溫37度的新宿街頭;光彩奪目的東京百貨公司外有以紙箱為家的街友;每個不同城市紅綠燈號誌響著的不同的提醒旋律;田園調布小郵局裡為了服務我這個要寄明信片回台灣而手忙腳亂卻親切無比的工作人員;準時的開店、準時休息好像一點都不愛賺錢,其實是很有原則的店家;有著琳瑯滿目飯糰及不同零食卻買不下手的便利商店;藏在小漁村裡的神社、鄰里靠近的味道、賣魚賣豆腐的店總會想起日劇的情節、好鹹好鹹的醃漬昆布;走出家門就可以體驗16℃沁涼的源兵衛川;迷你的茨成、靜岡小小機場,還有旅行中很多得來不及跟欲望就等著下一次再實現了。

    我家門前有小河,以台南運河為鄰的外婆家,從我小學時就開始在整治了,每天上下課都要走路經過很臭的運河,好希望有一天它就變成以前媽媽口中可以搭船的景象,幾年前聽說市政府有意要恢復運河舊觀,讓船運可以重現,也開始在運河兩岸營造親水的公園步道,卻也從沒有聽說有政府或是民間組織想要號召居民一起做些什麼,我可以做些什麼嗎?或許可以開始有些想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