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3護沙監測-新營社大心得


2011.03.13和北門社大一起去護沙-新營社大何映璞

對西部海岸的印象,很模糊,只有港口或濕地,常常伴隨濃濃腥臭味,護沙那天,第一次踩著沙洲海岸,如果沒有看到海,感覺像是來到沙漠,而不是海邊。
沙地上攀附很多馬鞍藤,傳說中的護沙植物,很難想像輕飄的沙子,能如土壤厚實不移。沙地起起伏伏,還看得見風來過的痕跡,在表面形成如水的波紋,以及彎月般的星月沙丘,並產生高低落差很大的陡坡,據說從前落差最高可達三公尺,現在大概只有一人高了,可見沙子真的消失很多。只是,消失的沙子,都去哪裡了呢?
順著標記的柱子進行測量,與同伴譽琪一面開玩笑尋找今日小矮人,希望每根柱子都是小矮人!天氣乾燥而有一些些熱,並沒有涼爽的海風,氣溫維持約二十四度,接近夏天。


一直到最後拍攝海岸線的行程,我才認真覺得:哇!真的是海邊。遠方消波塊上還有人在釣魚,這是為了平衡漁業與保育的妥協,如果我們都能適度取用、不予取予求,那麼大地也必定可以養育我們,長長久久。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北門社大的護沙活動,才知道海岸也需要如此維繫,看起來重複的行程,卻能從中發現、累積,被忽略的海岸的變化。


一個時辰的海廢體驗-新營社大歐玉嵐

3月13日,我與映璞、譽琪第一次參加北門社大護沙監測的活動。老實說,海邊總是給我不好的印象,如停滿漁船,有著濃重油汙味的蘇澳港邊、空曠蕭瑟的台西海岸、空氣中滿佈著奇怪腥味的布袋漁港或是望眼放去都是水泥地的東石漁人碼頭,但我頗愛吃魚,既殘害牠們手足又造成牠們居住地的髒亂,只好藉由清理牠們家的騎樓,聊表我的歉疚之意。

對於我而言,沿海的景象還是頗為新奇的,去海邊的路上經過一片小樹林地,上面站滿了白色的鳥類,我想應該是白鷺鷥之類的吧!然後,我們就到了觀測的海岸,觸目所及,恩……全都是沙。
簡單的分為兩組,一組負責測量柱樁高度,另一組撿拾柱樁5附近區域的廢棄物。帶著黑色的塑膠袋,開始撿拾沿途的垃圾,大部分是塑膠製品,塑膠袋、飲料杯、吸管、便當盒、空瓶等,也有玻璃罐、魚標、鞋子,今天撿到的都是單隻的拖鞋,我想到海邊的人一定常常去到海邊一趟後就需要買雙拖鞋……。
垃圾的種類頗多,也因此撿拾的過程當中,常面臨著彎腰之後究竟要撿哪一塊垃圾,撿拾的垃圾必須回報種類及數量讓美鈴小姐紀錄,不管是撿垃圾或唱名垃圾種類時都讓我有種重回考古學課程的感覺,如何記錄發掘現場跟器物類型學之類的……。
當黑色塑膠袋裝滿之時,也就是這趟海廢撿拾結束之時,之後就是北門社大的工作人員拍攝定點照片及GPS定位的時間,趁著這段時間,倒倒鞋內的沙子、吹吹海風、看看海,也是頗為愜意!
究竟護沙這件事情的成效如何?客觀的答案我不知道,但是我個人覺得,護沙這件事情頗有成效,因為,回程的時候,我被一灘沙子給絆倒了,亦即俗稱的「雷殘」,連馬路上都出現一灘沙子了,想必未來沙洲的高度是會逐步增加的。
黏膩的海風附著在我的頭髮上、細黃的海沙附著在「雷殘」後的小擦傷上,它們跟著我一起回到了新營,於是,我的海廢監測初體驗就這樣結束了。
感想:這還是頗為有趣的。


護沙行動2011.03.13 -王譽琪

走入沙灘,才曉得與原本的認知不同,介於天與地之間,氣溫24度C,我還記得頂著一頭草帽,卻穿錯了鞋。三月的陽光曬暖的沙,兩隻腳丫踏實的裸在沙丘,是的!應該是叫「沙丘」。原來沙的或高或寡對於生態環境,是重要的一環,以木樁、枯枝搭滿成攔沙的柵欄,每月一次的木樁高度紀錄、淨灘行動,我只是個臨時起意的體驗者,深深感受,能夠持之以恆監測、守護沙洲的行動,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發佈留言